古城西安流淌著厚重的文化藝術氣息。曲江中國歷史上久負盛名的皇家園林,如今正謀求到2015年全面建成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區。11月中旬,曲江新區大雁塔腳下的大唐不夜城西安美術館內,陜西首個藝術品資產包橫空出世,猶如寒冷冬季里的一把火,點燃了西安藝術品投資者的熱情。
然而,有誰能料到陜西首個藝術品資產包的生命只有短暫的12天。12天從“生”到“死”的轉變,讓有些投資者火熱的激情降到了冰點。這或許可以視為國務院整頓交易所亂象過程中的典型樣本。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趕赴位于西安市曲江新區大唐不夜城西安美術館內的陜西藝術品交易所進行實地探訪。
現場探訪陜西藝術品交易所
當各地的文化藝術品交易所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之時,擁有豐富的文化藝術資源的陜西自然也不甘寂寞。在這種背景下,陜西文化產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陜文投)斥資5000萬元,陜西藝術品交易所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陜西藝術品交易所)應運而生。
與其他地方的文交所一樣,陜西藝術品交易所也把目光投向了藝術品份額化交易。11月12日,被當地媒體譽為
“陜西第一只藝術品資產包”的“歷史的重量”郭北平大型油畫藝術資產包在陜西藝術品交易所首發,12天之后,陜西藝術品交易所發布《關于“歷史重量”資產包中簽資金退款的聲明》。
這12天里發生了什么?發售首只藝術品資產包被叫停,陜西藝術品交易所將何去何從?
12月1日,前幾日剛剛下過一場大雨的西安讓人感覺非常寒冷。下午3時左右,西安美術館內顯得比較冷清,有幾位市民正在欣賞館內展出的藝術作品。
經過多方詢問,記者在西安美術館大廳底層一個不顯眼的位置找到了陜西藝術品交易所的辦公區,整個辦公區內只有幾間狹小的辦公室,辦公區外記者也未發現有明顯標識,當時辦公區只有一間辦公室內有兩位工作人員在值班。這種冷清的場面與當地媒體報道的“首發當天現場詢問、填表的市民絡繹不絕”的場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知曉記者的來意后,一位工作人員顯得相當謹慎,對于記者提出的一切問題均以“負責人不在”為由婉拒。隨后,記者把自己的名片留給了上述工作人員,但截至記者發稿仍未能接到陜西藝術品交易所的任何回復。
陜西首個藝術品資產包從生到死只用了12天,在一位接近陜西藝術品交易所的人士看來,是該交易所運氣比較差,錯過了最好的時機。
這一切源自國務院對于交易所亂象叢生的整頓。2011年11月24日《國務院關于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
切實防范金融風險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正式頒布于中央政府門戶網站。《決定》直指文交所藝術品份額化:除依法設立的證券交易所或國務院批準的從事金融產品交易的交易場所外,任何交易場所不得將任何權益拆分成均等份額公開發行;不得采取集中競價、做市商等集中交易方式進行交易;不得將權益按照標準化交易單位持續掛牌交易;任何投資者買入后賣出或賣出后買入同一交易品種的時間間隔不得少于5個交易日;除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外,權益持有人累計不得超過200人。
“份額化最大的問題就是風險難以控制。”12月2日下午,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文化部-北京大學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副主任、中國文化產業30人論壇召集人陳少峰教授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藝術品份額化的交易方式其實就是藝術品的
“類證券化”,但是這種交易方式在沒有規范的背景下,藝術品的價格和價值往往嚴重背離,在交易過程中風險會越積越大。因此,面對日益增大的風險,國家出手規范交易所就顯得非常必要。
在這一背景下,作為率先積極回應《決定》的幾家交易所之一,陜西藝術品交易所首個藝術品資產包的“生死路”便凸顯出其樣本意義。
12天的“生與死”
“我們剛開始發售這款產品,國務院的文件就下來了,要求對藝術品份額化交易進行整頓。”上述接近陜西藝術品交易所的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對于目前整頓的具體進展,他并未向記者透露。
陜西藝術品交易所官方網站提供的信息顯示,該公司是陜文投成立的全資子公司,以各類藝術品產權為交易對象,依法開展藝術品交易、藝術品投資咨詢、藝術品信息發布、藝術衍生品及藝術金融產品的見證交易等業務,搭建藝術品份額化合約、藝術品信托、藝術品基金等產品的發售和交易平臺。
擁有國資背景的陜西藝術品交易所顯得雄心勃勃,聲稱力爭用3年時間打造國內一流的文化藝術品交易聚集地。雖然陜西藝術品交易所在簡介中列舉了多項業務,“搭建藝術品份額化合約”無疑成為了最大的亮點。
11月12日,陜西藝術品交易所首個藝術品資產包
“歷史的重量”郭北平大型油畫藝術資產包正式出售。陜文投官方網站刊登于11月16日名為《“歷史的重量”陜西首個藝術品資產包火熱發售》的文章稱,該資產包總價2660萬元,除持有人持有外,199位申購者可購買,單份資產包均價12萬元。
陜文投官方網站刊發的這篇文章對該藝術品資產包不吝溢美之詞:“該藝術資產包,具有很高的市場價值和升值潛力,它將刮起陜西藝術品投資市場的財富風暴。”
公開報道顯示,該資產包選自中國國家畫院油畫院副院長、西安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郭北平的三幅作品。于11月12日至30日在西安美術館一層精品畫廊2展出,公開采取線下申購、搖號中簽方式向投資人會員發售,最終確定199名申購者。申購成功3個月后,以電子化交易方式開始上線交易。然而,未到展覽截止日(11月30日),該資產包已經“夭折”。
11月24日,陜西藝術品交易所在其網站發布了《關于“歷史重量”資產包中簽資金退款的聲明》(以下簡稱《聲明》)。
“陜西藝術品交易所于2011年11月22日9:50收到陜西省金融辦轉發的國務院國發
【2011】38號文件《國務院關于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切實防范金融風險的決定》。”《聲明》稱,陜西藝術品交易所現停止本次發行相關工作,并在核實中簽投資人會員的退還賬戶后5個工作日之內,為此次“歷史重量”資產包申購已進行資金劃轉的首輪中簽投資人會員辦理全額退款手續。
陜西藝術品交易所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對于《決定》的發布,我們作為國企堅決擁護國家決定,并將抽調精干力量積極配合相關部門進行整改。同時,為確保投資人利益不受損害,我們一接到相關文件,立即制定了相關措施停止資產包的發行及搖號工作。”
業界觀點:整頓不意味要取消交易所
把目光投向藝術品份額化交易的文交所為數不少,而作為一種新興的投資模式,其交易制度不可避免地存在不足。據不完全統計,截至11月28日,已公開發布成立信息的內地各地文化藝術品產權交易所
(含交易平臺)有35家,明確正在籌備中的則至少有6家。
“當前國內藝術品交易所呈現迅猛發展之勢,但是仍處于發展初期,存在藝術品市場交易環境不完善、市場發展不健全等問題。”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薛勝文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主要弊端在于部分入市藝術品估價過高,溢價過快,超出了藝術品本身的價值,極大地擴大了交易風險。
“交易價格與藝術品本身的價值沒有能夠形成對應關系,藝術品的價格和價值嚴重背離。而且還沒法控制。(份額化)以后實際上把藝術品本身的交易變成份額持有者之間的無限擴大的交易。再加上交易的次數很多、交易的人很多,風險就很大。”陳少峰表示,藝術品份額實際上成為一個符號,參與者完全不去關心藝術品本身的價值,而是只關心藝術品的份額的價格。
薛勝文稱,對藝術品交易所加以規范,能夠引導資金回流證券、期貨等正規市場,維護金融市場穩定性,通過整頓該市場將使部分虛高的藝術品價格回歸理性。
《中國證券報(微博)》12月2日報道稱,業內人士預計,針對文交所的整頓細則將更加嚴厲,未來可能只有北京、上海、深圳3家有當地國資背景的文交所能獲得“正式牌照”。其他文交所將面臨被取締的命運。但有媒體轉述文化部人士的說法稱,不排除各省設立文交所,但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該省基本完成了文化體制改革,二是有一定數量的文化企業。
陳少峰稱,交易所作為一個文化產權交易平臺還是有必要存在的,整頓交易所并不意味著要取消交易所。
“不管從哪個方面,到現為止,我還沒聽說要把交易所取締掉。”陳少峰表示,“份額化的交易如果有嚴格的規范來控制的話是沒問題的。”
“文交所不要取消,也不要集中在一個地方。要發揮文交所的作用,就要本地化,要全面化,不能只做藝術品的份額化。文交所的管理單位有責任控制風險。”陳少峰稱,預計證監會可能會牽頭出臺具體的管理辦法規范文化產權交易行為。
《決定》出臺前后各交易所聞風而動
11月20日湖南文交所稱已將發售的兩個產品全部清理完畢。
11月21日,漢唐藝術品交易所公告稱,“自2011年11月22日起對所有交易品種進行停牌”。
11月24日,國務院出臺《決定》,稱將清理整頓從事產權交易、文化藝術品交易和大宗商品中遠期交易等各類交易場所。
11月25日,泰山文交所稱,“清理整頓和規范期間,不再受理新作品的上市申請和掛牌事項”。
11月28日,海峽文交所稱,“關于
《琢墨江山》藝術品資產包,將尋求合理的處理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