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近年關,對于部分基金公司而言,與市場清淡、發行遇冷等困難相比,更令人頭疼的問題是旗下部分基金已經迫近清盤“生死線”。
來自Wind資訊的數據顯示,截至上周末,偏股型基金中資產規模小于1億元的共有21只;其中,除華泰柏瑞上證中小盤ETF屬于三季度以來新成立基金外,其余20只基金成立時間都在一年以上。按照最新估算規模,上述20只基金11月24日平均資產凈值為7600萬元。這些基金主要集中在一些業界的中小型基金公司,如金元比聯、國聯安、寶盈、諾德、天治、天弘等。
根據監管層的有關規定,開放式基金在契約中關于清盤的約定通常為:當基金持有人數量連續60個工作日達不到100人或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則終止基金。不過,目前國內公募基金行業尚無清盤先例。
受基礎市場影響,今年基金行業表現整體不給力,而本來就處于公司旗下邊緣產品位置的部分“迷你基金”更是雪上加霜,于是,清盤再度如達摩克利斯之劍懸于頭頂,那么,這一次,“劍”真的會掉下來嗎?而一旦清盤的狀況發生,基金投資者利益能否保障?
“我覺得暫時還不至于到清盤這一步。”民生證券基金分析師馬永諳28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以目前基金公司的狀況而言,還有通過自購等市場手段維持資產規模的能力,暫時不至于放任清盤狀況的發生。“不過,”他說,“會有那么一天的。”
馬永諳表示,一旦清盤真的發生,理論上來說,基金終止時資產將全部歸投資者所有。按照凈值清盤,對投資者而言沒有什么當下損失。不過,基金公司變現的過程中,集中交易會產生沖擊成本,這部分資產變現的沖擊成本不好確定。
據記者了解,基金勉力維持這些瀕臨清盤的“迷你基金”本身也是一種負擔。有分析人士表示,“迷你基金”大多數是基金公司的邊緣化產品,基金公司本身對這樣的產品也缺乏重視。長期業績不佳,規模難見增長,這些產品能給基金公司帶來的管理費收入也非常有限,有的基金還是賠錢運作。既然如此,為什么基金公司往往寧愿維持規模規避清盤呢?“保留一個基金就是保留未來規模擴大的一個本錢吧。”馬永諳這樣對記者解釋。
事實上,今年以來,市場波動之下,遭遇清盤尷尬的并不僅僅是公募基金。有統計顯示,截至10月底,今年以來已有7只券商集合理財計劃因為資產規模低于要求而被迫中止清算。不僅如此,目前仍有27只券商理財產品的資產凈值在1.1億元以下,其中有10只產品資產凈值低于1億元。業內分析認為,投資者信心不足、大量贖回是券商集合理財計劃規模下降,甚至遭遇清盤的主要原因。
在今年罕見的“股債雙熊”市場背景之下,基金行業遭遇寒冬。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基金累計虧損3667億元,總規模縮水至2.13萬億元,較2.37萬億元的高峰時期下降了2000多億元。基金持股市值占A股市場流通市值的比重也從27%下降到8%。其中,224只股票型基金平均收益為-18.71%,72只偏股型基金平均收益為-17.29%,60只靈活配置型基金平均收益為-16.23%。業績的下滑直接導致投資者信心的不足,不僅僅是老基金規模遭遇縮水壓力,新基金發行的成績也是差強人意。根據Wind資訊的數據,今年9月份新基金平均募集規模僅為7.31億元,10月份新基金平均募集規模更降至5.31億元。
“寒意之下正是行業應當進行理智反思的時候。”有市場人士對記者表示,作為專業的資產管理者,基金公司不能將業績的不如意統統歸咎于市場的低迷。長期以來,片面追求資產規模而輕視投資業績的做法使得基金公司始終難以贏得投資者的忠誠度,而這原本應當是基金行業的生存之本。為了避免清盤的尷尬也好,為了做大規模賺取管理費也罷,基金公司與其費盡心思維持住規模,不如多想想如何提升業績,從而維持住投資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