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產品發行速度快于行業人才培養速度,在今年體現的尤為明顯。
《證券日報》基金周刊根據WIND資訊統計顯示,今年以來截至昨日,共計成立了176只新基金,創歷史新高,其中普通股票型基金49只,占27.84%。另一組數據則顯示,納入統計的287只普通股票型基金中,有41位基金經理“一拖多”,其中包括由于今年新設立基金而增加的18位“一拖多”基金經理。即,由于新基金增速過快,使“一拖多”基金經理數同比增加了78%。
而剔除今年成立新基金,截至11月21日,22組“一拖多”的老基金中,有6組業績差異超過5%,其中差異最大的達13%。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人才緊俏是基金經理“一拖多”的主要原因,人才的培養需要一個過程,而基金產品的產生速度較快,二者不對稱,勢必會產生“一拖多”的現象。而且目前基金產品同質化比較嚴重,尤其是普通股票型基金,用一位有經驗的基金經理管理比啟用新人更可靠一些。
6組基金業績差異超5% 差異最大為13%
《證券日報》基金周刊根據WIND資訊統計顯示,287只普通股票型基金中,有41位基金經理“一拖多”。其中39位基金經理“一拖二”,只有王鵬輝和楊鵬同時管理景順長城增長、景順長城增長2號和景順長城中小盤3只基金。不過,景順長城中小盤基金是今年3月22日剛成立的次新基金。有18位基金經理同時管理的普通股票型基金中,均有1只是今年成立的次新基金。換句換說,普通股票型基金中,今年由于新基金成立而使“一拖多”的比例增加了78.26%。
《證券日報》基金周刊觀察發現,上述同為一位基金經理管理的普通股票型基金中,剔除今年成立新基金,16組基金業績差異較小,業績差異超過5%以上的有6對基金。截至11月21日,業績差異最大的是徐強管理的大摩卓越成長和大摩領先優勢,業績差異為13%。此外,匯豐晉信龍騰與匯豐晉信中小盤業績相差為7.82%,申萬菱信競爭優勢和申萬菱信新動力業績差異為6.17%。
不過資料顯示,徐強是今年9月19日才接管大摩領先優勢基金的,該基金此前一直由陳曉管理,從2010年9月一直任職到2011年9月19日;再往前,則是由項志群自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期間管理。
翻閱大摩領先優勢與大摩卓越成長的三季報,前十大重倉股中只有五糧液1只股票重合。前者占基金資產凈值比例為3.38%,后者占基金資產凈值比例為2.87%。
“一拖多”不僅因人才缺乏 也因節流與營銷的需要
《證券日報》基金周刊統計顯示,剔除今年成立新基金,原先的23組基金經理“一拖多”基金,業績在238只普通股票型基金中,排名前1/2的基金與排名后1/2的基金數量相比略勝一籌,前1/2的占53.19%。
北京一位基金分析人士指出,事實上,一位基金經理同時管理2只股票型基金還可以接受,如果再多很可能會影響基金業績。
不過,上海一基金公司高管向記者坦言,基金業人才對基金公司來說最“難得”,一是基金公司都希望招到優秀的基金經理,但是整個行業有經驗的優秀人才數量是一定的,變化的無非是從這家公司跳到另一家,或者從在這家“一拖多”慢慢變為到另一家“一拖多”;二是,必須要培養新人,暫且不說新人培養需要漫長而精心的過程,在此期間,還會面臨有經驗基金經理流向其他金融行業的問題,比如私募、券商等。
德圣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師江賽春曾指出,事實上,基金經理“一拖多”不僅是人才缺乏的需要,有時候也是營銷及節省成本的需要。基金公司把風格類似的基金交給同一基金經理管理,這樣可以節省成本,另一方面,如果該基金經理是所謂的“明星基金經理”,有可考證的歷史業績,又能起到“明星”效應,提升投資者信心。
也有內部人士指出,事實上,有的基金公司投研方面主要依靠投研團隊,基金經理可以說是“臺前”舵手,而成熟的投研團隊是“幕后”推手,在單一優秀基金人才缺乏的情況下,打造穩定成熟的投研團隊可以彌補因基金經理人才流動及一拖多所帶來的業績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