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逐漸冷起來的11月,華夏基金清淡了兩年的諸多業務部門卻開始了熱火朝天的工作。有跡象表明,到明年初,基金業大鱷或將重新歸來。
股權問題解決
11月9日,中信證券發布公告稱,華夏基金20%股權的受讓方分別為無錫市國聯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及山東海豐國際航運集團有限公司,兩公司各受讓10%的股份,受讓價格均為底價16億元。此前,華夏基金31%股權已確定三家受讓方。
一旦證監會批準這次的股權轉讓方案,中信證券持有的華夏基金股權將變更為49%,不再超過監管規定的上限。耗時三年之后,中信證券持有華夏基金股權“過線”的問題終于基本解決。
而在此期間,華夏基金自2010年起就已因證監會的處罰停止發售新基金。股權問題解決意味著處罰即將停止。對于資產管理規模不斷下滑的華夏基金而言,無疑是一則重大利好。
隨著基金審批通道的放開,華夏基金主要追趕者基金數量飛速增加,在管理的基金數量上,華夏基金被不斷超越。此外,華夏基金管理的公募基金總凈值由2009年底的2657.59億元的高峰下降至2011年三季度末的1899.02億元的低谷,自2007年來首次降至2000億元之下,累計降幅高達28.54%。而同期行業總凈值規模降幅僅為21.17%。
新基發售在即
針對業內對華夏基金何時推出新基金的猜想,華夏基金的表態為,雖然沒有新基金發行,但一直在從事產品研發工作。不過,多種跡象表明,華夏基金已經多方面為新基金發行預熱。
譬如,10月底,華夏基金總經理范勇宏曾在京港金融服務合作論壇上表示,華夏基金的跨境ETF產品現在已進入系統測試階段,計劃月底上報,如果獲得批復,希望年內推出。這表明,在華夏準備新基金發行工作中,港股ETF已趨于成熟,有與投資者見面的可能。
此外,在中信證券發布公告的11月9日,華夏基金也一日之內公布了三只基金的人事變動。其中,基金經理嚴鴻宴不再管理華夏平穩增長,改為與譚琦、趙航共同管理華夏紅利混合基金,而趙航則不再管理華夏經典配置基金,管理華夏紅利基金的工作任務也由于嚴鴻宴的到來而減輕。上述變更的原因均為“工作需要”。
一位基金經理指出,經過一番變動之后,基金經理趙航手中的大部分工作都將移交,華夏基金做出這種調整的原因可能是趙航將成為新發基金的基金經理。
不過,證監會公示的基金募集申請進度顯示,截至11月4日,華夏基金尚未有新基金報批。按照此前證監會審批新基金的速度,新基金從報批到獲準發行一般需要兩個月以上,目前距離2011年年底已不足兩個月,因而有業內人士指出,華夏基金年內發行新基金的可能性極小,最快也將于明年年初發行。
規模猜想
在新基金停發之前,華夏基金無疑是行業風頭最盛的基金公司。2009年,華夏基金只發行了滬深300和華夏盛世精選兩只基金,但都引來行業的一片驚嘆:華夏滬深300基金首募規模突破200億元,成為當年規模最大的新基金;而華夏盛世精選一日售罄,首募規模達到180億元。而當年基金行業平均首募規模為32.09億元。
較2009年,基金行業的發行情況嚴重惡化。今年新基金的平均首募規模降至13.45億元,下半年的平均首募規模更是創出了8.69億元的歷史新低。
在停發新基金的兩年內,華夏基金依舊為投資者矚目。明星基金經理王亞偉2009年成功登上業績榜首,2010年也保持前三地位,2011年前三季度,王亞偉停留在股基“十強”,而近期其掌管的華夏策略迅速發力,截至目前重登今年股票類基金業績第一的位置。“明星效應”能否再次讓華夏新基金發行創造奇跡?業界翹首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