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股市反彈,滬深300指數全月收益率4.41%,申萬一級行業分類的23個行業指數多數收漲,而陽光私募卻沒有跟上這突如其來的反彈節拍。私募基金10月份的平均收益率為1.21%,大幅跑輸滬深300指數。此外,陽光私募的發行量也在當月創下近兩年成立新產品的新低。
10月跑輸指數 金河新價值成長1期跌幅居首
受國內放松貨幣政策預期的影響,滬深股市在10月出現明顯反彈,滬深300指數全月收益率4.41%。
而截至11月6日,來自好買基金研究中心對能夠取得10月收益率數據的672只私募基金進行的統計顯示,10月私募基金當月平均收益率1.21%,單月大幅跑輸滬深300指數。納入Wind統計的1575只私募產品中,截至目前仍有1068只產品位于凈值以下。對此,融智評級表示“雖然大多私募對后市持樂觀態度,但倉位并沒有過重,這是跑輸大盤的重要原因”。
從整體市場走勢來看,創業板和中小板在過去一個月的漲幅差異顯著,創業板指數全月收益率7.79%,中小板指數全月收益率3.13%。從行業角度來看,按申萬一級行業分類的23個行業指數多數收漲。10月收益率排名靠前的三個行業是信息服務、金融服務和公用事業,全月收益率分別是10.22%、8.46%和7.08%,采掘、有色金屬和家用電器收益率排名靠后,全月收益率分別是-2.21%、0.26%和0.31%。
股市突發性的反彈使得私募基金未能跟上市場步伐。好買基金研究中心對私募基金的收益率分布情況進行的統計顯示,私募基金的收益率多集中在-1.0%-2.0%之間,共計369家。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在滬深300指數大幅上漲4.41%的10月,依然有私募出現超過14%的單月虧損。不過,好買基金研究中心同時指出,從中長期來看私募基金仍跑贏大市。從近3月、6月、12月和2年的時間段觀察,私募基金都跑贏了滬深300指數。
Wind統計顯示,10月份,有包括財富22期、大觀1號、泰通穩健增長型定向(2011)、中聚2號等在內的19只私募產品收益率在10%以上;而睿金1號、鴻和達1號、尚誠、華銀金股典、美聯融通1期、金河新價值成長1期6只產品的業績跌幅在10%以上,分別為-10.15%、-10.96%、-11.07%、-11.35%、-12.92%、-14.33%。
此外,好買基金研究中心統計顯示,與上月相同,芮崑管理的呈瑞1期依舊成為今年以來的收益冠軍。呈瑞投資的投資決策委員會主席芮崑曾在券商和公募基金任職。芮崑的操作較為穩健,近1月很好地抓住了大盤的反彈行情,10月收益率6.88%。
10月發行現兩年新低 倉位明顯回升
來自海通證券的統計顯示,10月僅成立陽光私募基金19只,其中非結構化產品10只、結構化產品8只、TOT產品1只,成為近兩年成立新產品最少的一個月份。
據悉,上一次單月成立不超過20只產品的月份是在2009年10月,僅成立14只產品。雖然由于國慶假期因素10月工作日較少,但去年10月成立非結構化產品、結構化產品、TOT數量分別達到30、30、3只。另外,TOT產品連續斷檔兩個月后,終于在10月成立了1只——黃金優選12期1號。不過海通證券基金分析師羅震認為,嚴格來說這只產品并不算是TOT,而只是相當于老產品的持續營銷。私募新軍呈瑞投資在10月又新發產品——呈瑞優勢1期。截至目前,其旗下產品已經擴充至7只,而6只都是今年成立。不過,4月以來,除呈瑞1期略有盈利之外,其余產品全部虧損,呈瑞3期、4期虧損接近20%。羅震表示,呈瑞投資會否重蹈新價值、世通“業績優異—產品擴張—業績下滑”的覆轍有待觀察。
倉位方面,根據好買基金研究中心近期對多家私募基金進行的調研情況來看,10月份私募的平均持倉比例為58.13%,較9月份的倉位有了明顯的增長,增幅達到8.30%,可見私募基金還是希望通過增倉以分享市場上行的利益。其中,低倉位的基金數量大幅減少,較前一個月減少了12%,而高倉位基金的數量則提升了4個百分點。此外,由于10月的市場反彈,未來市場的走勢變得更加不明朗,更多的私募基金傾向選擇中性倉位以保證未來操作的靈活性。
此外,從陽光私募重倉配置的行業觀察,電子元器件、醫藥生物、食品飲料、采掘和機械設備為私募重倉的幾個行業,占比分別為16.07%、14.29%、9.12%、4.36%和3.01%。由于CPI增幅繼續放緩以及宏觀經濟出現復蘇苗頭,私募基金降低了在“抗通脹”行業上的倉位,轉而關注股票的成長性,因此前期跌幅較大以及在10月的反彈中漲幅較小的板塊成為私募基金的配置重點。
內外因素未明朗 私募依舊謹慎
10月份大盤的絕地反擊使市場重拾信心和前進的動力,大批私募基金都改變了對于未來大盤走勢的看法。根據好買基金研究中心的調研來看,看空后市的私募機構占比驟降至3.13%,而認為股市將繼續改善的私募基金占比則躍升至31.25%。不過大多數私募基金還是保持謹慎,對于未來大盤走勢的判斷以中性為主,占比達到65.63%。
今年以來的熊市行情“三分天災,七分人禍”,北京和聚投資這樣認為。其指出,一方面,今年以來二級市場IPO融資規模延續了2010年的較高水平,其中大部分是中小盤股票,中小盤股不斷融資上市使得市盈率水平系統性下移;另一方面,今年以基金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供血不足,資金面失衡嚴重;再者,據國內某知名私募股權基金統計,目前沉淀在國內一級市場的內資及外資PE/VC資金高達3萬億元,未來幾年這些在一級市場被資金入股的企業上市將新增大量的融資需求,加之上市之后產業資本套現離場,減持壓力更會加劇二級市場的資金緊張!
廣州世澤投資研究總監薛冰巖認為,現在市場觀望情緒比較重,誰都不知道什么時候才是真的底,但沒有必要太悲觀。具體到配置方向上,他認為醫藥消費這些弱周期行業未來兩三年很難會有超額的收益。一來,弱周期板塊整體估值過高,基本處在歷史平均估值水平的中值之上,二來,弱周期行業不太可能隨著經濟的復蘇而出現業績爆發式的增長,業績和估值都難以大幅提升。實際上,弱周期行業一般只在兩個階段發揮比較出色,一是牛市結束之后,二是牛市最瘋狂的時候。歷史上1993年以來每次非周期、弱周期行業開始領漲,都是大盤見頂的標志。
深圳合贏投資總經理曾昭雄謹慎表示,近日市場雖有所反彈,但要確認底部并不容易,A股市場筑底過程的格局并沒有發生變化,不能太過樂觀。不過,現在很多公司估值很低,對價值投資者來說,現在是調整優化股票投資組合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