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銀行理財產品市場存在的問題,銀監會于9月30日下發通知要求,銀行須在一個月內完成對理財產品的整改規范。高華證券分析師馬寧認為,這實際上是銀監會重申不應將理財產品作為規避貸款額度限制的手段。
針對銀行理財產品市場存在的問題,銀監會于9月30日下發通知要求,銀行須在一個月內完成對理財產品的整改規范。
據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大限”已至,但部分銀行在落實通知要求上稍顯滯后。雖然通知規定了對違規產品將采取暫停發行和銷售的懲罰性措施,但監管機構人士透露,目前主要是要求銀行落實通知相關內容,離處罰還為時尚早。
“約法三章”
今年以來,伴隨銀行理財產品市場持續火爆,變相高息攬儲、監管套利甚至理財糾紛現象日益增多。對此,監管機構下發《進一步加強商業銀行理財業務風險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
業內人士表示,通知最大的影響是要求銀行規范理財產品的資產池模式。每個理財計劃對應的資產組合實現單獨管理。計劃終止時,應準確地計算每個理財計劃單獨兌現的收益。
目前,很多銀行將理財產品設計為結構復雜的資產池模式。資產池像一個“黑箱”,銀行可調節理財產品的收益率,變相調節存貸比等指標,實現監管套利。尤其在季末銀行考核的關鍵時點,部分銀行通過發售短期、高收益理財產品吸收資金,擾亂正常的市場競爭秩序。
通知要求,銀行應充分披露理財產品的相關信息,不得籠統規定各類資產投資比例為0%至100%,應載明各類投資資產的具體種類和比例區間。銀行應通過事前、事中、事后持續性披露,不斷提高理財產品透明度。
通知要求,銀行應對本行資金所投資的理財產品中包含的信貸資產(包括貸款和票據融資)納入表內核算,按照自有信貸資產會計核算制度進行管理,計算相應的存貸比等監管指標,按照相應的權重計提風險資產和必要的風險撥備。
高華證券分析師馬寧認為,這實際上是銀監會重申不應將理財產品作為規避貸款額度限制的手段。
發行放緩
中國證券報記者10月31日從多家銀行基層網點了解到,理財產品的設計和銷售情況仍按部就班,沒有充分落實通知的要求。
某大型銀行基層理財經理表示,目前發售的理財產品同此前相比沒有任何區別,尤其是投資比例、投資種類等具體要求并未在產品說明書中明示給投資者。
銀行內部人士表示,銀監會的通知還是在市場上引發了一場“地震”,尤其對國有大型銀行的影響較大。畢竟它們的理財產品存量更為龐大,調整可能無法一次到位。
他透露,為落實通知要求,各銀行金融市場部人士都在忙著進行系統改進。理財產品單獨核算確實要求銀行有強大的數據系統支持。
馬寧認為,鑒于核心資產監管標準日益嚴格,預計理財產品同比增速將逐漸放緩,這可能對銀行手續費收入產生一定影響!氨M管如此,規范銀行理財產品有利于銀行業長期發展,因為這將使國內銀行在理財產品方面的做法與國際同行一致,即主要投資于債券、貨幣和基金,從而減少系統性風險!
業內人士指出,習慣了“跑馬圈地”式發展的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終于被監管機構勒住“韁繩”。最新數據顯示,銀行理財產品發行已略顯疲態。據19家樣本銀行數據顯示,10月第二周發行理財產品數量為242只,較首周大幅減少113只,降幅超過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