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的大部分時間里,市場走勢偏弱,很多以股市為生的投資者日子相當艱難。在這種背景下,陽光私募產品出現了大面積虧損,28只產品被強制清盤;還有140余只產品或因業績太差,或因客戶贖回導致規模縮水,走到了清盤邊緣。
分析人士認為,一些陽光私募管理人的風險管理能力較差可能是出現這一現象的主因,流動性偏緊的局面則在其中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若出現大面積清盤的現象,陽光私募可能要經歷一段“冰河時期”。
133只產品清盤
綜合私募排排網和上海朝陽永續的數據,截至目前,今年清盤的陽光私募產品已達133只,接近清盤的產品達146只。
在已經清盤的產品中,按清盤方式來看,可以分為強制清盤和到期清算。在133只已經清盤的產品中,被強制清盤的有28只。按產品類型來看,被強制清盤的產品中,結構化產品占16只,非結構化產品為12只。結構化產品清盤時的凈值大部分都低于1元面值,基本上都是在跌到0.9元附近就被強制清盤。而被強制清盤的非結構化產品凈值則有不少在1元以上。分析人士認為,結構化產品清盤的主因可能是產品凈值已經接近合同約定的止損線,而非結構化產品清盤則可能是因為客戶贖回,產品資金規模低于信托公司要求的規模,導致被迫清盤。
如果比照上述清盤條件,并將之放寬,根據私募排排網和上海朝陽永續的數據,在未清盤的產品中,目前凈值低于0.9元的結構化產品已達129只,凈值低于0.6元的非結構化產品達17只。據上述兩家數據提供商分析,目前瀕臨清盤的產品可能達146只。這其中,不少產品是由知名私募管理人管理。有業內人士分析,若這些產品出現清盤的現象,以每只產品5000萬元的規模計劃,將有數十億元資金會暫時離開這個市場,雖然對大盤沖擊不大,但由于它們持股比較集中,對個股沖擊會較大。
是誰出了問題
從Wind的統計數據來看,陽光私募產品的總數不到1900只,瀕臨清盤的產品達146只,即近一成產品面臨較大風險,這種情況明顯要比2008年差很多。當時,陽光私募產品并不多,真正清盤的也較少見。究竟是誰出了問題呢?
首先,恐怕還得從私募自身的管理水平上找原因。清盤無論是凈值下跌導致的,還是客戶贖回導致的,大部分原因還是產品收益水平無法滿足客戶要求。
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陽光私募存在幾個致命缺陷:一者,規模是業績殺手,有的私募第一個產品做得很好,但隨著產品發行數量提高,業績直線下降。原因就是私募往往是小團隊作戰,精力跟不上。二者,陽光私募的風險控制水平并不高,很多陽光私募的投資理念都是“一根筋”,如果是牛市思維就很難轉熊,很多股票都從頂抱到底,對一些成長股的風險估計又明顯不足,重倉殺入之后很難出逃。這讓很多投資者難以適應。三者,投資思維老化,目前無論是市場估值體系,還是經濟環境都是瞬息萬變,私募基金普遍跟不上節奏。比如,很多人認為,從歷史來看,市場估值到底后,市場難以再跌,但不知道市場的估值體系已經發生重大變化,目前市場是存在估值結構性矛盾的。
其次,要找的問題當然還有二級市場。二級市場今年以來跌勢并不猛,但個股被腰斬的現象普遍存在,而市場擴容不斷,在這種市場環境下,要做業績有相當難度。目前的二級市場之所以沒有以前那么好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現在上市公司的股價定價權掌握在大股東手里,私募基金要做股價往往需要依附在大股東身上,而目前大股東若想做股價,大部分都是為了套現或圈錢。在這種背景下,私募基金往往置于被動的境地。
第三,投資者的狀況可能也存在問題。由于信貸緊張,目前客戶的現金流可能普遍存在問題,這是導致客戶贖回產品的原因。此外,很多客戶對收益率要求比較高,私募產品收益率不高,他們就會贖回做別的業務。如今年放高利貸的收益率可以達到50%以上,這種收益的吸引力明顯要超過投資私募產品。
市場雖然已經建立了做空機制,但依然是一個靠天吃飯的市場。如今經濟環境不好,貨幣投放量下降,股市自然不會有太好行情,私募產品表現不佳,甚至清盤也在預期當中。
行業面臨沖擊
雖然清盤或者瀕臨清盤的私募產品越來越多,但業內人士認為,這對整個市場的沖擊不會太大,因為私募產品的整體規模并不算太大,而清盤的私募規模更是占比較小。但對整個私募業發展的影響還是會比較大,清盤會產生一種示范效應,行業以后募集資金時會遇到較大麻煩。
在已經清盤的產品中,其管理人并不缺乏“名角”,如一些原來的知名公募基金經理,有些大型私募基金“掌門”,曾經是風靡一時的明星經理。在過去的幾年當中,一些大型銀行的私人銀行給這些人帶來了大量資金。若這些人的產品清盤,對私人銀行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以后私募基金要想找銀行融資,所面對的困難會非常大。
私募排排網的研究員楊志為表示,有的私募產品清盤后,可能再也沒機會進入陽光私募行業了,即使從事代客理財也會受到影響。這種情況使目前國內陽光私募整個行業的管理水平都受到了質疑,更會加深這個行業魚龍混雜、參差不齊的總體印象。“忽悠客戶”的私募和帶著“僥幸心理”的私募恐怕會被逐漸淘汰出去。
他還表示,今年國內私募行業的整體表現會讓私募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即在缺乏對沖機制的新興市場,是否做好了承受凈值大幅波動的準備,是否找到了降低凈值波動的有效辦法。
盡管如此,楊志為依然看好國內陽光私募的光明前景。他認為,會有一批尖端水平的私募能夠頂住壓力,穿越周期。從長期來看,經歷各種磨煉,對私募基金業的發展也許并不是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