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一周,基金公司專戶理財業務將迎來新一批競爭者——資產規模200億元以下的中小基金公司。而根據證監會網站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已有37家基金公司取得基金專戶業務管理資格,管理的專戶資產約為1000億元。
門檻“拆除” 中小新軍“松綁”
經征求意見后,本月初,證監會正式發布修訂后的《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戶資產管理業務試點辦法》及其配套規則。修訂稿中,取消了基金公司專戶理財業務資格準入門檻。證監會有關負責人表示,經過3年時間的試點,擴大基金專戶理財業務試點范圍的基礎條件已成熟。因此,修訂稿在專戶理財業務資格準入條件上不再設置具體指標門檻,取消了管理證券投資基金2年以上、公司凈資產不低于2億元、管理資產規模不低于200億元等條件。
而此前,自2008年初專戶理財業務(即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戶資產管理業務)正式推開以來,資產管理規模未達到200億元的基金公司就沒有該業務的申請資格,而對小型基金公司而言,突破200億元大關亦并非易事。截至目前,仍有超過20余家基金公司資產管理規模在200億元以下。來自證監會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已經有37家基金管理公司取得特定資產管理業務資格,管理專戶資產約1000億元,而隨著門檻的降低,這一數據今年內有望增加。
根據《辦法》規定,所有經營規范、配備專門業務人員、制度健全的基金管理公司(包括新設立及已設立但尚未取得專戶業務資格的公司)均可以申請專戶理財業務資格;另外,《辦法》還修改了單只產品初始規模限制,由原來的5000萬元降為3000萬元,并將商品期貨納入專戶產品投資范圍。此外,修訂稿還將“一對多”專戶產品投資單只股票的比重由原來的10%提高至20%,并增強“一對多”專戶產品業績報酬收取方式的靈活性,具體而言,即將資產管理計劃的開放要求由原來的“每年至多開放一次”修改為“每季度至多開放一次”。
目前多家中小基金公司均已經在為新業務籌劃發展規劃,并摩拳擦掌等待新《辦法》的正式實施。
“我們是一直在籌備,目前就是在等待政策正式出臺,等待報會。”新華基金相關人士表示。而來自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的消息稱,公司已經招聘了專門的投資管理人員,成立了專戶業務部門。
資料顯示,基金專戶理財業務最早起始于2008年《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戶資產管理業務試點辦法》的正式施行,標志基金專戶理財業務正式開閘。之后鵬華、易方達、南方等9家基金公司成為國內第一批獲準開展特定客戶資產管理業務的基金管理公司。不過,當時的專戶理財只是針對特定客戶即“一對一”,且起始門檻較高,定在了5000萬元;2009年8月證監會正式發布《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多個客戶資產管理合同內容與格式準則》,專戶“一對多”業務正式開閘,投資門檻也降至100萬元。
商品期貨納入范疇 產品多樣化創新
除了放松了200億元的進入門檻,此次新規還在投資范疇上給予了放寬。為了進一步增加專戶產品的多樣性,修訂稿將商品期貨納入了專戶產品的投資范圍。
近日,在某股指期貨量化對沖高端研討會上,華寶興業基金量化投資部數量分析師豐晨成表示,目前基金專戶的委托財產可投資于股票、債券、證券投資基金、央行票據、短期融資券、資產支持證券、金融衍生品和商品期貨,投資工具的多樣化為基金專戶的產品創新提供了基礎。豐晨介紹說,作為首批推出股指期貨對沖產品的基金公司,以華寶興業量化對沖1號產品為例,通過指數增強策略獲得超過滬深300指數的穩定超額收益,利用股指期貨完全對沖市場整體風險,產品平均年化收益預計可達20%。
此外,也有基金公司在不斷嘗試新的專戶產品。今年以來,席卷各大城市的限購限價令吹冷了國內樓市,而以亞太地區為代表的海外房地產市場所蘊藏的大量投資機會讓不少國內投資者躍躍欲試。而近期,國投瑞銀旗下首單主投亞太地區REITs的專戶產品就宣布完成證監會合同備案,成為國內基金業首個REITs專戶產品。對此,國投瑞銀基金產品部副總監何湘指出,由專業機構管理的海外REITs產品不僅能夠獲得較為穩定的分紅回報,還能通過覆蓋多個投資區域、多種物業形態(寫字樓、工業廠房、購物中心、飯店、公寓、醫療中心等)分散投資風險。
據悉,鵬華基金一只可投資商品期貨的量化投資產品已在設計之中,這只一對多產品預計未來一兩個月之內發行。
角力陽光私募 資管能力仍待考驗
新《辦法》實施后,公募基金公司的專戶業務得以“松綁”,而其與陽光私募的角力也將進一步延續。
事實上,在剛剛過去的2010年,“一對多”整體收益遠遠跑贏大盤,其平均收益率也要略勝于陽光私募。從私募排排網的統計數據來看,2010年,滬深300下跌12.51%,陽光私募平均收益率為6.4%,“一對多”平均收益率高達7.49%,而在私募排排網研究中心統計的有數據產品為78只,近81%取得正收益。
不過,分析人士也指出,從追求高收益能力方面看,“一對多”全面落后于陽光私募。2010年,排名前十名的陽光私募平均收益率為54.44%,而“一對多”前十名平均收益率為23.53%,落后30.91%,兩者差距十分驚人。去年陽光私募冠軍世通一期的年收益率高達96.16%,而“一對多”排名第一的為“大成-招行景瑞5號靈活配置1期資產管理計劃”,收益率為35.6%,兩者相差高達60.56%。
對于《辦法》的實施,好買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員曾令華表示,陽光私募將成為最大的潛在受沖擊者。他指出,專戶比陽光私募產品有兩點優勢,第一投資標的全牌照,股指期貨、商品期貨都已獲批;第二發行產品無需依賴信托賬號。從客觀條件上來說,專戶產品已經比陽光私募有優勢。
不過,基金專戶未來面臨的困難也是顯而易見的。Wind統計顯示,今年基金發行專戶產品的數量明顯小于2010年,今年以來成立的47只“一對多”產品,數量約為去年的一半。“雖說專戶的運作類似私募,但是其在薪酬上的吸引力顯然不如私募,想要留住人才不是件容易的事。”某券商基金研究員表示。以目前資產管理行業人才緊缺的現狀來看,公募基金需要面對的是來自私募基金、券商資管等的人才爭奪。
來自華泰基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02至2010年,新上任基金經理占在崗基金經理的比率有所回落,這其中有市場需求萎縮,基金發行難上規模,基金公司的成本管理意識增強(在2006到2010年間,單個基金經理平均管理基金個數依次是0.73、0.85、1.03、1.20和1.41,有“一拖多”的趨勢)等原因;也有經過2006和2007年快速發展后基數增大的原因;還包括券商優秀分析師的待遇優越,繼續引進資深券商分析師的途徑不通的原因。研究人員指出,目前基金行業一方面不斷擴張帶來新人過多而大大稀釋了整體經驗值,而另一方面,行業也在給證券市場源源不斷地培育和輸出專業的投資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