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監管部門的嚴格管控,超短期理財產品發行持續降溫,保本固定收益類產品卻開始大行其道,同時收益率也持續高漲。
昨日,某國有銀行開始發售保本固定收益類產品,“本行自9月7日-8日,發售保本固定收益類產品,期限40天,20萬元起,收益4.5%;200萬元起,收益4.8%;1000萬元起,收益5.0%”。同時,該行打出如“此類無風險產品收益率已經大幅上漲,欲購從速”的廣告。
記者同時注意到,招商銀行、北京銀行、浦發銀行也推出了相應的保本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此前一段時間,保本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也偶有發行,但多是外幣理財產品,人民幣產品比較少。“商業銀行開始大力發行保本固定收益類產品,主要是為了招攬客戶。”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對記者表示。
郭田勇解釋道,一方面是央行擴大了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收繳范圍,使銀行業資金面極度緊張,所以攬儲壓力增大,保本產品風險較小更能吸引客戶;另一方面,此前銀行多通過超短期理財產品攬儲,但是近日監管層嚴控銀行通過這類產品“變相”拉存款,所以銀行只得另尋出路。
此外,保本型理財產品收益率也持續看漲。比如前述40天期產品,以往的收益率都在3%左右,如今卻突破4%,直逼5%。這也可以歸因于銀行對存款的“饑渴”。近期股票市場大幅調整、外圍市場不景氣,大部分投資者急需“安全港”避險。
不過,保本固定收益率產品也不意味著風險全無。郭田勇提醒道,一般這類產品的投資方向是債券,債券即使穩定,也會有一定風險,所以投資者也需有心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