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投資顧問這個特別的職業,正是伴隨著近兩年中國藝術投資市場的活躍而逐漸走向臺前。從業者除了金融特性以外,更多地還要具備藝術投資產品所固有的文化藝術特性。
由于雷暴雨,陳海波被迫耽擱了赴北京的行程,他很擔心這會拖延接下來兩個月已排滿的海外出行計劃。身兼著十幾個“藝術投資顧問”頭銜,這位國內藝術品鑒賞和評估專家受邀或受托集中赴日本、韓國、法國和港臺地區的“淘寶”,這背后,則是他擔任顧問的拍賣行、個人投資者、藝術基金等機構和藏家對藝術投資市場的巨大需求。
有關統計顯示,在全球范圍內,藝術品目前已經成為高端收入者的主要消費品種之一,藝術品占到嗜好投資的花費比重22%,僅次于豪華汽車、游艇及飛機等奢侈收藏品,而與在珠寶和鐘表上的開銷相當。
而根據2011胡潤財富報告及中國千萬富豪品牌傾向報告,中國的富豪們收藏偏好依次是手表、古代字畫、酒、車和當代藝術。中國的新富投資者正在成為畫廊及拍賣行中越來越活躍的競拍者。
藝術投資顧問這個特別的職業,正是伴隨著近兩年中國藝術投資市場的活躍而逐漸走向臺前。這一職業的特別之處在于,從業者除了金融特性以外,更多地還要具備藝術投資產品所固有的文化藝術特性。
新型的金融服務方式
在位于上海虹橋一處幾乎可以被稱為小型藝術博物館的花園洋房里,陳海波的職務是文化部藝術品評估委員會上海工作站主任。每天打開郵箱,他幾乎都要面對著近百封郵件,其中既有委托鑒定評估的工作郵件,還有更多來自全球各地的,有關各種藝術文玩品買賣資源信息。
藝術品投資相對于其它投資品種,環節更為復雜,技術門檻更高。中國藝術產業研究院副院長西沐曾在一篇研究文章里表示,藝術品投資最重要的因素取決于專業度、市場資訊掌握度、買賣渠道掌控,以及人脈網絡建立等。
從業逾20年的陳海波對此深表同意,以上這次因素,不是對藝術投資顧問職業化的促動。
他告訴記者,中國改革開放以后藝術投資市場大約出現了三波大行情。第一波行情出現在1997年前后,以富裕起來的浙商為代表,他們赴海外淘寶,淘到了在藝術市場的第一桶金。第二波行情出現在2003年前后,以晉商為代表,為這個市場再次帶來大量資金,助推中國藝術金融化的發展。第三輪行情則自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延續至今,來得較前兩次尤為兇猛,熱度超乎想象,其中齊魯地區的企業家成為最初的“主力軍”。這也意味著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投資熱潮已燃遍全國,同時也進入了所謂的億元時代。
現在這個市場不缺的是錢,缺的是專業素養和精品。
對于藝術品的真偽鑒別、是否精品的評判,以及對藝術家和作品全面了解的能力,大多數參與市場的投資者都是缺失的。
“投資與收藏最大的區別,就是投資需要以最小的投入產生最大回報。從這個角度,藝術投資顧問也可以說是一種新型的金融服務形式,其職責簡單概括就是,判斷藝術品真偽及投資價值,根據客戶的資金量,提供合理的投資配置建議。”
自2003年開始,陳海波的第一個正式投資顧問頭銜,受聘于中國建設銀行上海分行財富管理中心,這個時間基本也是國內的藝術投資顧問逐漸走向職業化的起始。隨后,他又陸續擔任了嘉德拍賣、保利拍賣,以及一些行業協會和私人藏家等的投資顧問。
隨著各種藝術基金鵲起,僅今年上半年,邀請他擔任顧問的基金機構就有六七家,牽涉金額均上億元。
藝術投資顧問的職業化,是這個熱錢涌動的市場逐漸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
在西方國家,藝術品市場已發展百年,藝術品可以在銀行進行擔保、抵押和變現,從而獲取資金進一步投資藝術品,使藝術品市場發展獲取源源不斷的資金。因此國際投資銀行很早就開始紛紛設立自己的藝術顧問組,他們包括藝術品專家、經銷商和估值家,在買賣藝術品、建立收藏組合等方面為客戶提供指導。
是顧問,亦是藏家
通常,陳海波將電郵,以及從其它渠道了解到的買賣資源等,分類進行信息整理后,根據投資者資金量的大小及喜好,分別推薦給適合的投資者作為投資建議。對于資金量很大的投資人或機構,一般都有一個顧問團隊。
“原則上不可能一個人決定,團隊專家一起判別真偽、判斷價值,如果團隊內有爭議,一般就不建議投資,如果一致,則會建議投資人即使是高于市場價也要出手。”
但是,他與他的“客戶”之間還并沒有形成太緊密的法律和合約關系。盡管他也與私人藏家簽訂相關協議,協議中注明了管理費用、傭金、投資收益等條款。大多數還是以機構聘書的方式,形成聘用關系,投資者參考他的投資建議,絕大部分是出于對他的信任。更有一些是出于“關系好”,而產生的委托買賣關系。
他認為,相對于迅速增長的市場需求,目前國內的藝術投資顧問體系建設比較滯后,監管和規范化運作等很多方面還是空白。
“最起碼的顧問資質考核也沒有管理。那么,現有情況下是否應該至少要求持有國家注冊的評估師、鑒定師證書?同時,應該明確顧問的專業領域,不要‘專家不專’。”而目前有這類資質的,全國也不過數百人。
在他看來,藝術投資顧問不僅要具備游走于金融和藝術雙重領域的能力和敏銳度,有時,他們自己就要成為投資市場的風向標。
今年春拍,他個人在嘉德的一場拍賣會上,以700多萬元拍得近代青花陶瓷繪畫大師王步的一件“青花嬉禽圖筆洗”。
“本來心理價位是500萬元”,但不料現場遭到一位浙商企業家的“阻擊”,最后以超出心理價位200多萬得手。
當采訪時看到本刊前期“拍賣場”一文中正巧有配圖提及這件珍品時,一貫溫文和氣的他也不禁興奮起來。
“這件青花瓷作品,兩年前拍賣價最多幾十萬元,我拍了700多萬元算是一個紀錄。事實上,在業界,專家們對王步的作品定位已經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但橫向比較,青花瓷作品的價格依然遠低于書畫、紫砂等板塊的藝術品,升值的空間很大。從年代來看,清三代的瓷器拍賣價格已經上億,道光年間瓷器今年拍出了3000多萬元的創紀錄價格,光緒、宣統年間瓷器價格也已上漲,未來市場上,民國時期瓷器的行情將會得到認可。”
“我拍下這件作品之后,立刻就有一位企業家打電話給我,要求加價50萬元現金買下我手上的單子。”他不無得意地說。
很少有人知道,這位低調的國家級鑒賞專家本身就是一位藏家。他在藝術瓷器的收藏與鑒定領域進行長年專項研究與探索,藏品豐富,被稱為上海的“瓷王”。據說近現代瓷器的代表“珠山八友”,陳海波就收藏了100多件,“就算是國家博物館現在也拿不出這么多”。
當本身成為投資市場某一領域的方向性標桿時,進行藝術金融咨詢與買賣服務時,便顯得更有信服力。
“這次春拍我高價拍得這件民國瓷器精品,很多投資者會中發現新行情,估計很多藏家會跟風投資。”
引導投資從“看價格”到“看價值”
從職業角度來說,藝術投資顧問給投資提供的產品,是服務和方案。但藝術品有著與其它金融產品不同的文化屬性。陳海波說,藝術投資顧問的專業化和職業化,在引導當下藝術投資市場從“看價格”到“看價值”將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他本人的“投資風格”可以概括為,組合投資實物,抓住精品。而不建議投資人目前輕易涉足藝術基金和文化產權這類金融產品。
“藝術品投資要考慮到喜好和文化,一件藝術品給投資者帶來的藝術價值有時遠遠高于買賣價格。特別是中國的藝術基金剛剛起步,基金公司在選擇產品上難度是很高的,風險很大。而文化產權交易所就好比是中國的高鐵,不夠成熟,很多都是外行人操作藝術投資,把金融市場手法完全搬到藝術市場,會引發很多不良后果。”
截止目前,陳海波操作金額最大的一筆有6000多萬元,投資了瓷器單件,盡管不能透露更多細節,但據他所言“預計收益很高”。
2004年,他曾建議一位投資人對部分古董和現代瓷器進行組合投資,而當時市場上普遍看好的還是古董瓷器,這筆投資金額約為四五百萬元。目前的回報率,單件最高的四十多倍,最低的五六倍。
“目前國內市場上流通的精品越來越少,如果看準一件,即使高于市場價也應投資。想要淘寶撿漏的話,現在我會建議去海外市場,相對價位更低,還有很多機會。從板塊上看,目前國際市場看重的是兩部分:中國陶瓷和西方經典油畫。在國內市場,投資價值比較高的,還是書畫板塊和陶瓷板塊。近現代藝術陶瓷可以說是當下的潛力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