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最吃香的理財方式無疑是銀行的短期理財產品了,6個月以下的產品基本上占據了今年發行的理財產品的8成以上,其中超短期理財產品更是被人追捧。每逢月末、季末銀行也會發行收益頗高的超短期理財產品用以沖存款。不過進入8月后,記者發現短期理財產品降溫了,除了發行數量減少外,最重要的是收益降低了。
收益大幅度縮水
家住渝北區人和鎮的袁女士6月28日時,購買了一家大型國有銀行的一款債券型理財產品,期限21天,年化收益4.50%,袁女士買了10萬元的該理財產品,到期時獲得了10萬×4.50%×21天/365天=258.90元收益,袁女士覺得僅僅21天就獲得了259元的收益,感覺頗為不錯。
上一周,該產品發行第45期期限14天,袁女士接到短信后,當即決定再次購買。沒想到,到銀行后袁女士才發現,該款產品的收益率僅有2.7%了,也就是說10萬元的投入到期后,只能拿到10萬×2.70%×14天/365天=103.56元,年化收益率僅只有上一次的60%不到,絕對收益更是少了155元,袁女士最后放棄。
另外,袁女士還發現那些高收益短期理財產品似乎一夜銷聲匿跡了。今年6月底的時候,一家銀行發行了一款為期2天的超短期產品,年化收益率高達7%,然而該銀行最新發行的理財產品,7天時間的產品年化收益率只有3%。
超短期產品或叫停
近期有消息稱銀監會將控制發行超短期理財產品規模,一周以內的超短期理財產品可能將被叫停。
據記者了解,期限在一周之內的超短期理財產品一般具有預期收益高、流動性好的特點,在月末、季末或者節假日推出,來滿足一些手中有閑置資金的投資者,同時滿足銀行攬儲的需求。
而監管部門則認為,銀行之間為爭奪存款資源而出現的惡性競爭行為,尤其在月末季末時為了沖時點,有些銀行大量發行超短期的高預期收益率的理財產品,這類產品往往需要動用其他的收益來源來兌付客戶的收益。
據金融界網站統計發現,上一周以內的超短期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已經在逐步減少,上周只有15只。而且預期收益率也出現下降,上周發行的15只產品中,預期年最高收益率最高的也只有3.6%。
短期理財仍是首選
前期受美債危機與歐債危機的影響,業內普遍預期加息預期減弱。然而,16日央行發行50億元一年期央票,中標收益率上漲逾8.58個基點,至3.584%,打破了此前連續七周保持的3.4982%水平。央票發行利率的上行,加息預期重燃。在加息通道下,短期理財產品仍是首選,既保證流動性,又能獲取不錯的收益,還可以避免加息后的利息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