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發稿時,本周又有12只基金的經理發生變更;20日,金元比聯新赴任的總經理張嘉賓來到北京與媒體交流未來的規劃;近日,幾位基金高管變動的傳聞再起……
13年來,公募基金行業從最初的107億壯大到2010年的2.5萬億。而如今,進入青春期的基金業似乎也正經歷著如同少年般的叛逆與迷茫。從業績的大起大落到對于規模的貪戀,從基金經理的活躍跳槽到高管們不約而同的集體躁動……來自外源的壓力與內生的缺陷與不足正催促著年輕的基金業的變革。
公募成了為富人服務的私募團隊的“練兵場”
據統計,在美國,基金經理的平均工作年限為4.8-4.9年,而在目前的中國只有1.68年。來自Wind的數據統計顯示,截至發稿時,除去擔任新發基金的經理,今年以來101只先后變更了基金經理,甚至于還有在一天之內,6只基金更換掌門人。
博時基金20日發布公告稱,周力因個人原因不再擔任裕陽證券投資基金及博時策略靈活配置混合型基金基金經理,前者由王燕單獨管理,后者由王燕、張勇共同管理;19日建信基金發布公告表示,旗下三只基金建信收益增強債券、建信恒久價值股票基金、建信內生動力股票的共同掌管人卓利偉因個人申請辭職;同日,博時策略混合基金經理周力因個人原因離任。
就在過去的一周,類似的事情也在發生。16日,工銀瑞信發布4條公告,宣布因原基金經理樊智“本人辭職”而變更工銀滬深300指數、工銀深證紅利ETF聯接、工銀上證央企ETF和工銀深證紅利ETF,均轉由基金經理何江一人掌管。據相關人士透露,樊智未來可能加入某券商。
14日,更有建信、大成、新華、長盛4家基金公司旗下的6只基金同時變更基金經理,其中建信基金旗下三只產品有變動。根據公告,建信優勢動力的基金經理徐杰離職,由萬志勇和姜鋒管理。之前任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專門研究零售、家電和新能源領域的邱宇航被增聘為建信恒久價值基金經理。同為研究員出身的陶燦亦被增聘為建信優化配置基金經理。長盛中證100則宣布原基金經理白仲光離職,由從業4年的馮雨生擔任基金經理。此外,大成行業輪動增聘黃萬青為基金經理,新華中小市值優選增聘桂躍強為基金經理,與王衛東共同管理。
從基金公司整體變更情況來看,相關統計顯示,上半年基金經理變更率較高的分別為中郵創業、長信、天弘、金鷹、國泰、新華、萬家以及摩根士丹利華鑫等8家基金公司。
一項來自華泰聯合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截至2010年底,公布年齡的244位基金經理的平均年齡是36.7歲,在崗的594位基金經理平均在崗時間為991天。倘若將年齡和在崗天數作為衡量投資經理經驗的兩個指標,經驗值的增幅顯著低于自然增長。原因之一是該行業不斷擴張帶來新人過多而大大稀釋了整體經驗值,其二則是該行業在給證券市場源源不斷地培育和輸出專業的投資經理。
正如此前華夏基金范勇宏所言,很多優秀投資人員選擇離開導致的尷尬境地是——用中小投資者的錢堆起來的公募基金,成了為富人服務的私募團隊的“練兵場”。觀察那些離任基金經理的去向不難發現,私募、券商資產管理、其他公募成為其投奔的三條主要路徑。
高管“感染”動蕩升級 張嘉賓“謀變”金元比聯
不是只有基金經理在頻繁變動,基金公司高管們也受到了“感染”。來自華泰聯合基金研究中心一項“關于基金公司總經理背景的不同維度數據”的統計顯示,截至目前,沒有發生總經理變更的僅占到33%。而在67%的變更比例中,換過兩任的占27%,換過三任的占20%,換過四任的占13%,換過五任的占7%。
今年1月民生加銀總經理張嘉賓、天弘基金總經理胡敏相繼離職;2月,金元比聯總經理易強離職;3月,萬家基金總經理李振偉、長盛基金總經理陳禮華先后離職;4月,申萬菱信總經理毛劍鳴離職;5月,金哲非離開國海富蘭克林;6月,招商基金元老成保良的離開再次掀起了一陣波瀾;本月13日,國聯安公告稱總經理許小松離職……有消息稱,許小松將赴招商基金任總經理,匯添富基金現任副總經理于東升將出任申萬菱信總經理。
據悉,民生加銀基金、長盛基金、國聯安基金、國海富蘭克林基金、中海基金、長城基金、申萬巴黎基金等在前任總經理離職后,尚處于由副總或董事長代任總經理階段,其中還有多家公司尚未確認接任的人選。
而近日,原華夏基金總經理助理郭樹強已入主天弘基金;前富達基金(香港)中國業務董事總經理戰龍轉戰交銀施羅德基金任總經理;原民生加銀基金總經理張嘉賓亦赴任金元比聯基金正式接手相關工作。根據公開資料,張嘉賓歷任深業美國公司(新澤西)副總裁,瑞銀華寶(紐約)業務經理,富國基金管理公司總經理助理兼市場總監、信誠基金公司副總經理兼首席市場官、中國光大資產管理有限公司(香港)首席運營官和民生加銀基金公司總經理。
每一次高管的變動背后都會牽扯一系列人才的流動,這一現象在人才愈發緊缺的基金行業愈發明顯。
“最重要的事就是招人。”談及初到金元比聯的緊迫之事,張嘉賓坦率的表示,“投資總監和研究總監已經確定,研究總監本周已經開始工作,公司新任投資總監也將在本月底到崗,是一位有著11年基金從業經驗的‘老人’。”此外,據悉公司的市場總監也已招聘完成,新任市場總監來自長盛基金。未來三年,要實現“公司管理的資產規模由如今的不足10億擴充至100億元”,張嘉賓面臨的挑戰是艱巨的。
治理結構“硬傷”凸顯 投資人成最大受害者
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公募基金客戶99%是個人投資者,凈值規模在10萬元以下的賬戶占比97%,40-50歲的投資者占個人投資者總賬戶的32%,30-40歲的占29%,30歲以下占12%,后兩者普遍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且資產增速快。
美國共同基金持有人的訴求是避稅、退休養老金管理及教育儲蓄,而有人就戲言“中國基金投資者估計是期望賺錢緩解點房貸壓力”。德圣基金研究中心江賽春曾指出,一旦高管和基金經理的頻繁變動形成一種負行業效應,將是對基金投資人最大的傷害。然而對于基金投資人而言,幾乎只能被動接受。
公募基b的優勢越來越被競爭對手們削弱,而這其中,治理結構成為公募基金的一塊硬傷。
“從成因來看,治理結構是公募基金地位下降的關鍵。”華泰聯合基金研究中心冶小梅表示。她分析指出,目前的公募基金一是缺乏代表并維護基金持有人權益的有型機構,目前契約型基金沒有一個專門代表并維護基金持有人權益的有型機構,投資者的利益不能受到法律系統的有效保護。其次,在基金的管理人和托管人選擇機制方面存在缺陷;再次,易于形成“內部人控制”,傾向于產生侵害效應。這其中就包括基金經理濫用剩余分配權現象依然存在,以及控制性股東更傾向于產生侵害效應;股權變動是市場經濟運行規律,難以避免,而股權結構與經營管理層在利益函數上的不一致必然導致相互利益沖突。股權結構不穩定,股東之間不和,人心不穩也致使基金公司的沉淀不夠。
此外,持有人與其他代理人之間的控制權配置扭曲、缺乏科學的管理費制定標準、與投資者立場一致的專業投資顧問群體的缺乏等諸多問題也都困擾著整個公募基金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