攢夠了年假、備足了“糧草”,忙碌了一年的外企白領小楊決定這個夏天當一回“背包客”,開始一個人的歐洲自由行。
小楊將自己的這次旅行定位為“經濟之旅”,既然經濟,當然要能省則省,為此,他可沒少查閱各大論壇上的省錢攻略。“帶多了現金不安全,能刷卡的地方就刷卡。”這是小楊看了一圈“精華帖”后總結出來的心得,但打開錢包,自己辦過的銀行卡足有十幾張,選哪張才好呢?
“歐卡”“美卡”一手一張
小楊挑出了兩張常用的銀行卡,發帖到旅游論壇上一曬,立刻被熱心網友們“駁”了回來。“你這兩張信用卡都是美元卡,你這是要去歐洲刷歐元的,到時候還要平白多花一筆貨幣轉換費。”一位旅游達人給小楊留言。
說到貨幣轉換費,小楊其實已經做足了功課。“我知道,如果我拿著這張美元信用卡在歐元區消費,而且刷維薩通道,就會將歐元轉為美元計費,而且要扣掉消費金額1.5%的貨幣轉換費。但是且慢,我這卡上也有‘銀聯’標識啊,如果走銀聯通道不是就沒有手續費了嗎?”小楊再次發帖詢問。
“要求商家刷銀聯通道是個辦法。不過,銀聯在境外的覆蓋面沒有其他幾大國際信用卡組織廣,可能會遇到商家不支持的情況,而且,三大國際信用卡組織在歐元區購匯匯率相對有一定的優惠,所以,手中還是拿一張銀聯卡、一張當地幣種的維薩、萬事達或運通卡最保險。”論壇上一位“高手”給了小楊一個滿意的答復。
貨幣轉換費各行不同
為辦一張歐元信用卡,小楊一口氣跑了七八家銀行網點。原來,目前大多數銀行支持的雙幣信用卡種類都以人民幣加美元卡為主,歐元卡數量較少,只有中國銀行、工商銀行、中信銀行等為數不多的幾家可以辦理。
小楊還發現,三大信用卡組織收取的貨幣轉換手續費并非“鐵板一塊”。比如自己在某家股份制銀行辦理的維薩信用卡,貨幣轉換費為刷卡金額的1.5%,但若在工商銀行辦一張維薩卡,貨幣轉換費就僅需1%,刷卡1000歐元就能一下省下5歐元,也就是40多元人民幣的貨幣轉換費。
調查下來,不僅各個發卡行的這項費用水平不一,而且根據信用卡所屬的不同發卡組織如維薩、萬事達和運通,貨幣轉換費也各不相同,最低1%,最高2%,足足差了一個百分點。
“卡不在多,關鍵要實用。”摸清了底價,心里“有譜”的小楊最后圈定了兩張雙幣信用卡,一張美元卡、一張歐元卡,所屬的信用卡組織分別為維薩和萬事達,貨幣轉換費率都是1%。“以后去美元消費的地區就刷美元卡,歐元區刷歐元卡,其他幣種的消費地區先要求刷銀聯通道,萬一不能受理,我這卡的貨幣轉換手續費也是最低的。”小楊得意地再次發帖,展示自己的“全副武裝”。
還款巧打時間差
眼看希臘債務危機未平,意大利、西班牙風波又起,歐元近日連連走跌,即將出發的小楊暗自欣喜。“上周歐元對人民幣匯率還是9.4,這周已經逼近了9.0大關,如果我花1000歐元購物,足足能省下400元人民幣呢!”
不過,壇子里的背包客們又給小楊潑了一盆冷水,一位網友告訴小楊,如果小楊在歐洲持歐元信用卡購物,并不是在刷卡時就按照即時匯率轉成人民幣,而是先以歐元消費金額記賬,等到還款日再換算成人民幣金額扣款。
小楊盤算了下,自己每月的還款日是3日,他本月16日出發赴歐,已經過了當月賬單日,也就是說,在歐洲的刷卡消費要等到9月3日才會自動還款。“這一個多月里歐元走勢可不好說,說不定債務危機有了好轉歐元又漲回去了呢!”小楊又著了急,趕緊給自己的發卡行打電話“求助”。
“您如果為了規避匯率風險,可以提前還款。”銀行客服中心工作人員給小楊支了一招。如果看好歐元升值,小楊就應回國后盡快致電銀行,按照當日匯率購匯還款。同樣,若是刷卡消費的外幣幣種如美元持續走弱,那持卡人就干脆在境外消費后“淡定”地等到下月還款日再以人民幣還款,說不定在這“坐等”的一個月里又可以收獲一、兩個百分點的匯率優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