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民幣升值,許多投資者開始厭惡持有外幣,甚至有部分投資者在有外幣支付計劃的情況下,都將外幣兌換成人民幣。人民幣升值真的會使所有外幣持有者蒙受損失嗎?投資者該如何打理外幣資產?記者為此采訪了普益財富專家范杰。
總體思路:規避弱勢貨幣
范杰首先解釋,“人民幣升值”的表述并不準確,應該是人民幣對部分貨幣升值。今年以來,人民幣兌美元、港元升值,而兌歐元、英鎊、澳元是貶值的,兌日元則變動不大。可見,歐元、英鎊等非美貨幣并不是“燙手的山芋”,盲目兌換這些貨幣,不僅沒有規避掉匯率風險,還會導致匯兌損失。目前,由于全球經濟復蘇不穩定、中東政局導致油價上漲及歐洲債務危機的影響,外匯價格波動較大,投資者應該根據自身外幣收支計劃和各幣種的投資報酬綜合安排各幣種資產的配置。當然,對于弱勢貨幣,要盡量回避。
外幣儲蓄:選擇銀行價比三家
范杰說,外幣投資中,風險最小的是存款。目前,各家銀行對外幣儲蓄利率的決定權較大,故儲蓄利率有一定差別。此外,由于銀行加大攬儲力度,各銀行的優惠措施不盡相同。如渣打銀行近期就推出了“外幣專家”活動,在活動期內,對部分主要幣種的6-13個月定期存款補貼1.00%-1.60%的利率。投資者在儲蓄前不妨先比對各家銀行的政策。
外幣債券類產品:關注期限和收益
投資于貨幣、債券及票據等固定收益類產品的風險一般相對較小,故投資者主要應該關注期限及收益。不同期限的理財產品有這樣一個特征,期限短的收益率低,期限長的收益率高,到底該選擇長期還是短期產品對投資者來說經常是個“兩難”。
范杰說,解決這個問題有兩個方法。一是假設在投資理財產品短期產品結束后,還能獲得一次或多次投資短期理財產品的機會使得整個投資期限和長期理財產品的相同,并對這種機會的收益率做出預測(一般可以設為與現在同幣種同期限理財產品的收益率相同),然后通過復利計算出整個投資期的收益率。如果計算出來的收益率高于長期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則應投資短期理財產品,反之,則應投資長期理財產品。
另外一種方法是,分別將長期理財產品和短期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與該貨幣同期限的儲蓄利率或基準利率比較(可作差或作商),選擇差別較大者進行投資。
外幣QDII:注重過往表現
目前銀行系QDII中,有較多外幣理財產品。通過外幣投資QDII,可以規避掉部分匯兌損失及匯兌費用。但銀行系QDII的“高風險”的性質一直為業界所詬病。范杰建議,投資者在選擇這類產品的時候可以遵循以下原則,以規避掉表現不佳的產品:
首先,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選擇自己的具體投向,如風險承受能力較弱的可以選擇投資貨幣型基金、債券型基金的QDII,風險承受能力較大的可以選擇投資股票、股票型基金、商品基金的QDII,甚至投資于結構性票據QDII。
其次,對于非結構性QDII要分析過往表現。對于過往業績不佳的QDII,特別是業績弱于比較標準的,應該盡量回避。
掛鉤匯率衍生品:準確判斷匯率
如果投資者對各幣種匯率有明確的認識,就可以投資掛鉤匯率的衍生品,享受匯率波動的利得。目前,境內投資者可以通過以下渠道投資掛鉤利率的衍生品:
一是直接進行外匯期權或者期貨投資。目前,招商銀行、建設銀行等都推出了外匯期權,其中,中國銀行還推出了兩個品牌產品——兩得寶(賣出期權)和期權寶(買入期權)。各銀行對期權合約的標的金額不一致,投資起點差別也較大。
二是通過投資掛鉤相應匯率的結構性產品進行投資。投資者可以選擇與自己判斷一致的收益結構的產品,從而對相關貨幣頭寸進行保值,或通過投機獲利。但目前市場上,無論是外匯期權還是相應的結構性產品,基本上只有幾個主要幣種,而小幣種涉及較少。一些外資行推出的外匯產品則為小幣種的投資者提供了保值和投資的工具。如渣打銀行的基本型匯利投資產品,涵蓋了十余種貨幣。其交易結構為,客戶可以自主選擇一個基礎貨幣和一個掛鉤貨幣進行固定期限投資,并約定一個協定匯率,同時獲得高于市場利率的收益率。投資期末,如果基礎貨幣相對協定利率升值,則投資按照協定利率以掛鉤貨幣結算;如果基礎貨幣相對協定利率貶值,則投資以基礎貨幣結算。這類產品有一定匯率風險,需要投資者對外匯走勢有較準確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