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香港國際藝術展(Art HK 11)日前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行,250家參展商的會展遠遠刷新了去年110家的記錄,鞏固了香港作為亞洲最大的國際藝術品交易平臺的地位。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的展會上有超過10家專門經營攝影藝術品的畫廊,大約1/4的參展機構展出了攝影藝術品,包括有純攝影、原版老照片,影像(攝影與繪畫或多媒體混合媒介)等多種形式的作品,這是前幾屆的藝術展難以見到的景象。
傳統與當代并存
邁克爾·琥珀(Michael Hoppen)是總部位于英國倫敦的攝影畫廊,去年就來港參展,效果不錯,今年則帶來了邁克爾·伊士曼(Michael Eastman)等歐美攝影作品和拍攝于19世紀的日本藝妓原版老照片。展會上不少去年出現過的作品,如布列松的中國影像,也再次與觀眾見面。此外,兩張分別為約翰·湯姆遜(John Thomson)和桑德斯(Willams Sauders)拍攝于19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原版中國老照片(vintage print)也在眾多現代影像藝術品的包圍下,現身展會。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它們4.4萬港幣一張的展會價格遠遠高于目前國內拍賣市場的估價和成交價,反映了原版老照片在影像藝術品市場的成長空間。
名作和新作交相輝映
藝術展的主專區云集了不少世界知名、乃至跨國的大畫廊,它們所展示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的市場指向。其中,觀眾不難發現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羅伯特·梅普勒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瑪莉娜·阿布拉莫薇琪(Marina Abramovic)、杉本博司等“大家”的作品;跨界藝術家,如阿爾弗雷多·賈爾(Alfredo Jarr)、艾薩克·朱利恩(Issac Julien)、托馬斯·施特魯斯(Thomas Struth)等作品也為多家畫廊所青睞。弗洛里安·梅爾·艾臣(Florian Maier-Aichen)和中國的楊福東等更為年輕的藝術家的作品,也受到著名畫廊如高古軒、瑪莉娜·古德曼(Marian Goodman)以及百隆·波(Blum&Poe)等畫廊的認可。
亞洲與未來
展會上專門設立了“亞洲·壹(Asia One)”與 “未來藝術(Art Futures)”的展區,分別展示畫廊旗下的亞裔藝術家和成立不到五年的新畫廊所代理的作品,扶植和鼓勵亞洲年輕藝術家。而專一于影像藝術的畫廊多集中在該區,其中有來自內地的巴黎·北京畫廊(Paris&Beijing)和上海M97畫廊;臺灣的大未來林舍畫廊和TKG+;香港的刺點畫廊(Blindspot)和黃·博拓斯畫廊(Ooi Botus)。它們展示的從人像到風景,從紀實到實驗不同風格與內容的現代作品,與其他的展區相比較,無疑更具實驗性、包容度和“親和力”。
地域特色和本土烙印
與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或邁阿密藝術展(Art Miami)的國際化不同,香港國際藝術展的眾多作品體現香港本地,以及其所輻射的大中華區的地緣特色。邁克爾·肯納(Michael Kenna)的“黃山系列”,彼得·斯坦豪爾(Peter Steinhaue)的“香港樓宇”,安德烈亞斯·古爾斯基(Andreas Gursky)著名的“發展中的中國”系列,時尚攝影師特里·理查森(Terry Richardson)鏡頭下的“香港明星和城市百態”等都一再提醒本次展會的地域特性。雖然香港國際藝術博覽會每年都收到香港人士對本土藝術位置的質問,但從影像作品的選擇管窺全豹,藝術展似乎更愿意將自己定位在大中華文化區而非本港。
明年,香港國際藝術展將提前到二月份舉行,這個改變讓人自然地聯想到將會同期舉辦的巴塞爾國際藝術博覽會。就在本屆藝術展開展前的5月6日,MCH瑞士展會(巴塞爾)股份有限公司收購了亞洲藝術博覽會有限公司的多數股權,將香港國際藝術展轉變為國際知名品牌巴塞爾藝術博覽會的亞洲門戶。
可以預計,明年的香港國際藝術展將成為巴塞爾藝術展通往中國、日本及韓國等亞洲創意發源地的重要門戶,而香港國際藝術展也可借助巴塞爾的國際資源成為亞洲最為國際化的藝術博覽會,并迅速發展為亞洲的藝術重鎮。香港和巴塞爾兩者的聯手與配合,將讓全世界的藝術家、代理人和畫廊分享著亞洲藝術市場的活力和歐美藝術的傳統,并產生更加令人期待的亞洲攝影藝術品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