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躁已成為現代人的通病。前不久,中國文物學會文物鑒定委員會副會長張寧等權威專家指出了當前中國收藏市場存在“三大亂象”,其中就有“太浮躁”。同樣,前不久,鑒寶專家到廣州也發現類似問題,資深陶瓷鑒定專家葉樹松指出,“廣州愛好收藏的人不少,但多數不專業,重經濟價值、輕文化價值,整個市場比較浮躁! 這一件事也許很多人都還有印象:江寧發現一宋代古墓,隨后緊跟著多家媒體又相繼報出:“可能是秦檜墓”、“秦檜夫妻合葬墓”、“秦檜愛妾墓”。所有關于秦檜墓的猜想,都表現出人們對于是否能挖出寶貝的欲望。待到后來發現不過是宋代標準的夫妻合葬墓后,專家與媒體又互相指責:一個說媒體惡意炒作,一個說專家隨意發表不負責任的言論。這是考古熱浮躁之風的一個實證,而類似的事情也不斷地在收藏熱中上演。 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古書畫專家孔晨也提出搞收藏應少些浮躁。她至今已在故宮博物院工做了40余年,她覺得,至少10年才可以“修煉”成一個書畫專家。孔晨呼吁市民,要把收藏當文化對待,她說,有些收藏的人心態太浮躁,因此買到的古玩也多半是假的。“書畫研究非常復雜,從裱工到筆鋒、用墨、印章,每一樣都得看!薄皠e把收藏品當商品對待,老抱著撿漏的想法保準不行。” 為什么現在有些中青年知識分子,做學問做到一定的階段總感覺底氣不足、力不從心?因為他們的歷史知識太少,受古代文化熏陶太少,因為他們還不甚了解玩古玩是中國文化人“玩物”的最高境界。說到底,古玩是歷史、文明活生生的見證。每一件古玩都是治療現代人浮躁病的鎮靜劑。 現在人們浮躁的狀態是欲望太高,急功近利。浮躁的收藏是比金錢、比身價、比地位……反不利于身心健康,同時也背離了收藏文化的宗旨,F在我們的價值取向有點兒從追求精神轉化為追求物質了,這樣來講,就會出現一些浮躁的氣息。所以今天收藏界出現的問題,它的根源是人們思想上的問題。 收藏者自己的功利之心太重,往往是進入收藏誤區的關鍵。面對迅速發展、但又氛圍浮躁的收藏品市場,專家們認為,大環境再復雜,收藏者個人也一定要保持平和的心態,而保持平和心態的法寶就是拒絕“一切向錢看”。如果誰鉆了錢眼,收藏的準確度和價值含量都會大打折扣。 收藏愛好者初涉古玩市場時要摒棄“一夜暴富”的心理,認真學習收藏知識,時刻牢記“三多一少”,即多看、多聽、多聊,少買,使自己的鑒賞水平在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中得到一定的積累和提高,然后再漸漸向投資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