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券商基金研究中心近期監測數據顯示,公募基金出現了大幅減倉現象,如民生證券監測數據顯示,截至5月20日,主動型股票方向基金平均倉位已下降至74.93%。基金大幅減倉是真是幻?根據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到的情況來看,并非所有基金都步調一致地進行了減倉,還有部分基金經理認為,賣方的研究測算準確度有待時間檢驗。不過,總體來看,現在公募基金在投資操作方面的確是謹慎小心,防御為上。
券商多方完善監測模型
由于倉位是投資過程中的核心指標,一定意義上又具有策略指引作用,所以基金倉位動向一直倍受市場關注。據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不少券商研究機構也在致力搭建基金研究框架,多方完善基金倉位測算模型。
有觀察人士指出,各券商研究機構基本都采用回歸法選取一些變量,倒推得出基金的平均倉位數據。而選取哪些變量、建立怎樣的模型,都會使結果不同,這使市場目前對相關研究機構監測數據與真實情況存在的誤差,有了較多關注。好買基金網研究員孫志遠表示:“有的研究機構是先用中證100、中證200、中證500指數與基金1到15天的凈值數據相比,計算出前三指數間的最優權重,使之綜合收益與基金表現類似,以此作為變量進行回歸分析,得出基金倉位數據。還有些機構是按照基金前次季報中披露的重倉股作為變量進行回歸演算,或是利用行業指數進行模擬。”在一些專業人士看來,用行業指數作變量規避不了行業間相關性的影響,而用重倉股作變量則無法預測基金經理換倉的影響。
不過,部分研究機構目前采用的倉位測算模型,也考慮了這些誤差的影響而不斷進行調整。民生證券基金研究中心分析師馬永諳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該中心的測算模型已進展到第四代,在理論和算法上都有所突破,準確性也得到不少提升,如從季報來看,該所的測算結果與基金實際披露倉位之間的誤差控制在0.5個百分點以內。
謹慎背景下基金行動不一
面對研究機構的監測數據,基金經理的感受并不一致。
北京一家基金公司的研究部副總表示,沒聽說整個行業有連續大幅減倉的消息,而在公司內部,基金經理操作各有不同,由于公司給的權限相對較大,基金經理根據各自的觀點和基金契約的相關規定,增倉或減倉的都有。
深圳、上海等地的幾位基金經理則認為,研究機構的測算數據不一定與現實完全吻合。有基金經理指出,股市近期的下跌態勢使得基金本身持股市值也在縮水,這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基金倉位的被動下降,并不一定是基金經理的主動減倉行為。
不過,總體來看,公募基金目前對于后市的態度并不樂觀。有位基金公司人士在與中國證券報記者的私下交流中透露,雖然看好下半年股市可能會出現的轉折行情,但眼下市場的確讓人把握不準,而公司幾乎所有的權益類基金產品從年初至五月中旬的凈值增長均為負,投研和市場部門壓力都非常大,所以最近傾向于防御為上,減倉控制風險。
此外,謹慎心態也波及到一些新基金。深圳某家基金公司一只新基金的基金經理表示,在眼下的建倉期,他比較保守,不愿過早地提高倉位。而根據中國證券報記者的經驗,在這種情況下,同一家公司的老基金必定或多或少已降低了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