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潮水退去的時候,你才知道誰在裸泳。而當大宗產品市場出現暴跌的時候,投資者才發(fā)現銀行發(fā)行的掛鉤大宗市場理財產品的高收益都是“浮云”。
今年5月,全球大宗商品市場出現了一輪罕見的暴跌行情。經濟導報記者了解到,此前由于國際黃金、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不斷走高,吸引了大量投資者,銀行借機推出了不少看多大宗商品的理財產品。顯然,其對市場的判斷與實際情況截然相反。
而這一判斷失誤將使不少購買產品的投資者“空手而歸”。導報記者了解到,因為國際石油價格大幅下挫,招商銀行的一款掛鉤石油期貨的產品已經提前公布了到期收益,年化收益僅為0.4%。業(yè)內人士表示,像這樣的“裸泳者”其實還有很多,隨著產品陸續(xù)到期,它們將逐步浮出水面。
資金被套兩月 收益低于活期存款
近日,投資者王先生比較郁悶,因為他剛剛接到招商銀行的通知,自己4月份花20萬元購買的該行一款名為銀行焦點聯(lián)動系列之石油價格表現聯(lián)動理財計劃產品,被提前終結了。“原本產品書上標注的最高5.5%的預期年化收益,最終僅獲得了0.4%,還不如定期存款高。”日前,王先生向導報記者抱怨道。
導報記者了解到,王先生購買的這款產品的掛鉤標的為NYMEX(美國紐約商業(yè)交易所)最近月交割的石油價格收盤價,4月8日成立,發(fā)行期為61天,認購起點為10萬元,發(fā)行規(guī)模上限為10億元。產品說明書上表述,該產品最高年化收益為5.5%,頗為誘人。而要想獲得這一最高收益,只要在觀察期內石油指標價格未達到或未向下突破初期價格的92%即可(根據公告顯示,這一價格水平為103.7668美元/桶)。可見,這是一個看好國際石油期貨價格上漲的產品。
某商業(yè)銀行的理財分析師邵華向導報記者表示,這一產品顯然過于看好石油價格。因為從今年2月份以來,石油價格已經出現了大幅上漲,特別是進入4月下旬,原油、黃金、白銀更是走出了一輪飆升行情。紐交所原油期貨價格一度達到了114.70美元/桶這一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的高位。從產品公告中可以發(fā)現,招商銀行的這款產品正是在此時入場。“顯然銀行忽視了市場在大幅上漲后可能會出現調整的風險。”
而忽視這一投資風險的“代價”也很快到來。5月1日,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宣布美軍擊斃基地組織領導人本·拉登。該消息刺激美元反彈,并引發(fā)市場投資者拋售大宗商品,黃金、白銀等品種紛紛大幅下跌。原油很快也加入到暴跌的隊伍中來。美國時間5月5日,紐約原油合約暴跌近9%,一舉擊穿100美元/桶,單日跌幅之大為多年來所罕見。5月6日,紐約原油期貨繼續(xù)大幅下跌,盤中一度重挫近5%,低見94.6美元/桶,收盤跌幅收窄報98.06美元/桶,跌幅為1.74%。這已經超出上述招商銀行產品中設定能承受的最低價格甚遠。
于是,5月9日,招商銀行在該產品公告中表示,由于在觀察期內石油價格曾經向下突破了103.7668美元/桶,按照產品說明書要求,本理財計劃的理財收益率為0.40%(低于0.5%的活期存款利息)。而根據產品說明書,銀行和投資者都沒有提前終止理財計劃的權力。所以,投資者在明知道僅能獲得0.4%年化收益的同時,還要將這筆錢放到銀行里,直到6月8日產品到期。
“這顯然有失公平。”王先生向導報記者表示,在明知道僅能獲得低收益的同時,手中的資金還要在銀行被套近1個月時間,讓他極為不滿。“我們成了這次投資的最終失敗者,因為銀行至少還能擁有使用我們資金獲利的空間。”
還有多少“裸泳者”?
當然,除了招商銀行,也不乏其他“裸泳者”的存在。
根據銀率網提供的數據,今年以來,共有9家銀行發(fā)行了19款掛鉤大宗商品的理財產品。投資期限從2個月到60個月不等,預期收益率最高達到19.99%。而據導報記者了解,這其中大部分都看多大宗商品市場,且有超過5%的高收益水平,可是大宗商品“黑五月”的出現,讓不少理財產品的收益存在著泡湯的可能。
如中信銀行3月份成立的一款掛鉤石油的理財產品,豪“賭”石油價格在6個月內上漲28%,即達到130美元/桶以上。然而近期國際油價走勢卻顯示,油價上漲過程并非一帆風順,獲利拋盤壓力不小。隨著產品到期日益臨近,其獲利的可能性變得越來越小。
平安銀行一款掛鉤國際油價的理財產品表示,只有當西德克薩斯輕質原油期貨價格在8個自動終止觀察日的收盤價較起始價格上漲18%即達到129.4美元/桶時,該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才能獲得預期最高收益8%,否則為零。
除了結構性理財產品,部分投資大宗商品或貴金屬的QDII產品凈值近期也受到影響。據普益財富統(tǒng)計,上周周跌幅最大的QDII產品就是某外資銀行的“基金寶2.3施羅德商品基金”產品,其凈值下降4.02%。
據了解,多家銀行都曾推出過投資于大宗商品或貴金屬的QDII,由于此類產品并不保本,也不保證收益,因此風險相對較大。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fā)時,不少掛鉤大宗商品的QDII凈值暴跌超過50%,時至今日剛剛恢復元氣。而近日的大跌,再度讓投資者緊張。
建設銀行理財分析師李倩對導報記者表示,購買上述產品,時點非常重要。如果在掛鉤商品正在高漲時投資,理財產品收益必定大受影響。為了防范風險,要看好時點并預算好資金使用周期。導報記者同時了解到,目前市場上設置風險控制措施的理財產品數量明顯偏少,而衡量銀行理財產品是否值得購買,不僅要看收益能力,還要看風險控制能力。投資者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可留心是否有風險控制措施,以便為所買的理財產品增加“保險系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