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以來,基金業連續兩年交出規模和份額雙雙下降的尷尬成績單。與此同時,陽光私募和券商集合理財近兩年來發展迅猛,規模和數量雙雙大幅增長,對公募基金業構成了強勁挑戰。
在內外交困的形勢下,基金公司不約而同把發展壯大的希望寄托在新基金身上,去年開始實行的新基金分類審批即多通道制度成為基金公司實施新基金戰略的最重要依據和途徑。但造成的結果是,新基金越發越多,基金業整體規模卻不增反降,社會資源遭到嚴重浪費。
但在現有體制和競爭格局下,基金公司又不能不發新基金,整個基金業完全陷入“囚徒困境”當中不能自拔。
針對當前新基金發行出現的種種誤區和亂象,在上月召開的基金業第33次聯席會議上,監管層專門進行了警示。
誤區一:不顧現實突擊布局產品線
產品線是指一家基金管理公司所擁有的不同基金產品及其組合。一般來說,產品線的豐富是伴隨著基金公司的管理能力提升和市場需求逐步完善的,但在多通道體制下,基金公司卻出現了無視自身管理能力的強弱,盲目擴充產品線的情況。而且突擊布局產品線的情形不僅發生在中小公司身上,大基金公司也卷入其中。
在中小公司特別是成立較晚的基金公司看來,多通道體制為他們完善產品大類提供了良好契機。這些公司不管業績好壞,都在忙著報產品搭建產品線,深圳一家小公司目前已經有了股票型、混合型和債券型三類產品,在這三類產品表現非常糟糕和部分核心投資人員流失的情況下,該公司依然上報了保本基金、指數基金和股票型基金,突擊產品線的意圖十分明顯。
此外,大公司突擊產品線的情況同樣較多。只不過,和小公司忙于完善產品大類不同,大公司多醉心于產品線的深化。這首先體現在一些大型公司固定收益產品的迅速膨脹,廣州一家大型公司曾表示,不會讓固定收益通道閑著。
另外,在主動型產品競爭激烈和投資能力難以大幅提高的情況下,不少大公司把發展目標瞄準了靠天吃飯的指數型基金,拼命發行指數基金,造成指數資源爭奪日趨激烈。即使在主動產品上,一些公司在已存在類似產品的情況下,仍然要發行同樣風格的基金。如北京一家大公司已經有兩只成長風格基金運作,近期仍要發行一只成長基金。
監管層有關人士在基金業聯席會議上表示,放開基金產品審批通道,目的不是鼓勵基金公司多發基金,而是給行業創造通暢的通道,基金公司應該根據自己的情況去發行產品,自己實現平衡。
深圳一家大型公司產品設計總監認為,基金公司推出新基金的根本目的應該是看好了某個投資機會,從而期望新基金的運作為投資者賺錢。如果自身管理跟不上,發行越多產品意味著運作風險越大,這和新基金發行的目的是相悖的。
顯然,基金公司無論大小,都很難說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發行基金。
誤區二:占盡通道“不發白不發”
去年證監會實行基金產品審批五條通道同開政策,即基金公司可以同時上報五只不同類型的產品,包括普通權益類產品、固定收益產品、QDII基金、基金專戶以及創新基金產品。今年年初,證監會又對指數類股票基金單獨實施分類審核。
多通道的開通,刺激了基金公司發基金的欲望。在上述政策影響下,基金公司出現了同時上報多只產品,甚至有的基金公司抱著“不發白不發”的心態,拼命發產品。
同時上報多只產品,把能用的通道全部用上,這幾乎成了當前所有基金公司的“心聲”。
自去年以來,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一家基金公司在一只產品發行完畢之后,馬上會有同類型基金上報,實現所謂的“無縫對接”。
證監會網站的信息則顯示,目前有多家公司上報產品超過三只,如果除去創新通道,基金公司利用較多的是權益類、固定收益類、指數型和QDII四大通道。上海一家大中型公司目前有五只產品待批,五只產品占據的正是上述四大通道。上海另一家老十家公司上報的四只產品同樣擠滿了四大通道。
同時上報多只產品的造成的結果是,基金公司在某段時間內可能有多只產品獲批,從而造成新基金一只接一只發行甚至同時發行多只產品的情況,銀行渠道常年保持擁堵狀態,單只基金規模越發越小。再加上新基金開放贖回后規模縮水嚴重,誕生眾多“迷你”基金。
誤區三:同類產品發行“一窩蜂”
在基金業內部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基金公司為了實現規模增長可以說是使出了渾身解數,業績驅動、創新驅動是兩大策略,而在當下,要實現可持續的優異業績可以說難上加難,于是不少公司企圖通過產品發行特別是創新產品發行帶動規模增長。只要一家公司推出的新產品受到了市場追捧,其他公司馬上會紛紛跟進,推出類似產品,從而造成同類產品一哄而上、一窩蜂發行。
近兩年來,基金業最炙手可熱的品種當屬分級基金。確實有因為分級基金的發行帶來規模增長的成功案例,如2009年長盛基金發行長盛同慶,令該公司有效規模增長約一倍。去年銀華和國聯安推出的分級基金在上市后交投活躍,持續保持凈申購狀態,規模增長迅速。為兩家公司帶來豐厚回報。
或許是看到了成功的示范效應,基金公司紛紛上報分級基金,分級基金一時間成為基金公司眼中的“香餑餑”和“救命稻草”。
據證監會網站公布的信息顯示,目前已經上報等待獲批的各類分級基金達到18只,這當中不僅有指數分級基金、還有主動投資分級基金、債券分級基金,截至目前已經成立運作的分級基金也已經達到15只,另有四只分級基金獲批。上報分級基金的不僅有大型公司,一些小公司和新成立的公司也十分積極。
除了分級基金熱之外,實際上當前基金業還存在保本基金熱、QDII基金熱、指數基金熱、主題基金熱等熱潮,正是多通道的實施,為同類產品一窩蜂發行提供了可能性。
國投瑞銀基金以產品創新和率先推出分級基金聞名業界,但在該公司看來,和產品創新相比,好的投資業績才能實現基金公司自身的良性發展,業績是根本,產品只是輔助。很顯然,在各類產品一窩蜂發行的當下,很多公司將業績和產品的關系本末倒置,從而誤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