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以來A股市場共有49家公司發布了124份大小非減持公告,累計公告減持股份數量為6.62億股,公告減持總市值為114.03億元,這一規模較3月份環比增長近20%。在這其中,中小板與創業板共有21家公司發布了減持公告,減持股份達到2.7億股,減持總市值達到了28.5億元。 某業內人士分析,4月份周期性股與各類題材股十分活躍,大牛股也是頻頻出沒,因此產業資本套現沖動大增可以理解,但近日市場突然掉頭向下,這不得不讓人對產業資本或早已察覺從而提前出逃產生懷疑。 記者注意到,大股東減持規模突然放大是在3月,滬指在3月之前一直處于3000點下方,恰好在3月7日終于觸摸至3000點,到了本月上旬大股東減持總量繼續放大,而此時滬指也是連續多個交易日站穩3000點,因此產業資本高位出逃的嫌疑不言而喻。 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大霄昨日向《大眾證券報》表示,“產業資本絕對是市場的主導力量,產業資本的進入與撤出有非常強的指標性作用,在3000點之上,部分公司大股東選擇減持手中股票表明產業資本對其估值并不滿意或是對未來前景也并不看好!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自3月1日至周三,總計有120家公司發布了減持公告,這其中屬于主板的公司75只,其余45家公司均來自于中小板與創業板,這一比例約為可比總數的40%。 李大霄認為,中小板與創業板估值是相當高的,打個比方目前估值風險就相當于當年6124點的水平,既然連大股東都選擇了拋售,那小股東們難道等著站崗放哨,中小市值股票的估值修復還有一定空間,因為產業資本的增減持動作比較精準,以此作為參照也不妨是個好的投資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