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來頻繁的加息使得理財產品收益步步攀升,特別是近期銷售異常火爆的超短期理財產品。不過,理財專家提醒說,此類理財產品有如“霧里看花”,這個高收益率很可能并不是最終收益,即使靈活型短期產品也暗藏時間成本風險。
超短期理財產品以時間短、收益率高和風險低的特點,獲得不少投資者的青睞。然而,據筆者調查,在這些產品看似高收益的背后,由于投資期限短暫,利潤攤薄后的實際收益往往并不美好。
如馬先生購入了50萬元某銀行推出的7天期理財產品。他說:“即使在加息后,如果只存7天活期的話,收益也可忽略不計,但購買這款產品的年化收益率是4.3%,與同期儲蓄相比,收益率提高了幾十倍,我毫不猶豫地買了。”
的確,4.3%的預期年化收益率完全可以跑贏定存利率,表面看起來相當誘人。但值得注意的是,4.3%僅是年化收益率,計算此類產品的實際收益率時,還需要除以一年365天的時間;而且,“預期”、“最高”只是對未來收益的預測,并不是實際收益,目前大部分產品為非保本浮動收益產品,所以投資者還要考慮風險因素。
筆者發現,目前大部分銀行發售的超短期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率都在3.5%-4.5%之間,有的甚至達到5%以上。雖然這些產品遠遠跑贏了1年期定存利率,但是卻經不起“細算賬”。
例如一款7天期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為4%,投資起點是10萬元。不考慮其他因素,按照當前的4%的年化收益率計算,運作7天后,如果投資金額為10萬元,實際收益僅僅約為76.7元(理財收益=投資金額×年化收益率×理財天數/365)。如此看來,雖然超短期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比同期儲蓄要高出不少,但是如果理財資金偏少,投資這類產品的意義并不大,不如選擇收益適中且更加穩健的中長期產品。
有投資者認為,即使收益再不堪,超短期理財產品也比儲蓄、通知存款收益高出許多。但事實上,購買理財產品付出的時間、精力、承擔的風險都是要計入的成本。而且,時下很多銀行推出的所謂高收益超短期理財產品都是與同期限的SHIBOR利率相掛鉤的。如此一來,投資者需要承擔的風險將進一步加重。
“產品運作期限為7天,一個月可以運作4次,收益相當可觀了。”銀行客戶夏女士打起了“小算盤”。可是,俗話說“買的不如賣的精”,投資者再算也算不過銀行背后龐大的智囊團。即使投資者理財規劃做得再到位,最后都可能事與愿違。
購買銀行理財產品,需經過申購和還本兩個清算期,其間有起息日、到期日、支付日等關鍵日期。假設你購買了一款7天期限的理財產品,但從本金劃走之日開始到本金和收益最終到賬,差不多要花上兩周的時間,這無形中讓理財產品的實際收益大打折扣。
事實上,一款理財產品的投資期限雖然為幾天或者幾個月,但是仔細閱讀產品說明書會發現,除了正常的運作期,一般都會有募集期、起息日、到期日、清算日、支付日等。加入一系列的時間成本,投資者從投資到資金到賬的時間就會被延長,收益也會相應攤薄。
詳細地說,募集期即投資者購買產品的時間段,一般為3天-5天。目前如此火爆的理財市場,多數投資者選擇在產品發行第一天就購入。
在投資者提出申購申請后,申購資金將會被凍結,但是并未開始計息。從起息日開始才真正計算產品收益。一般情況下,起息日為募集期結束的第二天。同時,產品在運作結束后,其到期日也不意味著投資者的本金和收益能及時到賬。多數銀行對到賬日做出了規定,一般為3個-7個工作日,如果遇到周末還要耽誤兩天。也就是說,7天期限的產品實際占用的天數可能為15天;而一年下來,本可以連續運作52期,卻只能減少到了24期,收益自然相應減少一半。
所以,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之前,一定要詳細閱讀產品說明書或咨詢理財經理,清楚了解資金的具體到賬日。相關理財師建議,如果不考慮時間成本,一味盲目追求高收益,最終的結果可能是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