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奧斯卡青睞《國王的演講》,而拋棄了描述網絡時代的《社交網絡》,卻無法阻止全球無數(shù)網民選擇在互聯(lián)網上觀看奧斯卡直播,并于微博上熱議紛紛,也無法否認好萊塢已經全面邁入web2.0時代、一個全球在線的時代,以及一個網絡社交的時代。
盡管在2011年奧斯卡的征戰(zhàn)中鎩羽而歸,但大衛(wèi)·芬奇的年度之作《社交網絡》對于好萊塢和電影業(yè)的啟示意義可謂意味深長。它當然不只是一部關于馬克·扎克伯格的人物傳記和情感故事,它更像是一個技術侵襲的革命信號,用Web2.0式的迅猛尖銳,告訴老邁遲緩的學院獎:快!請進入在線時代,請來到網絡時代。
微博成熱門題材
盡管網絡社交平臺在這幾年像龍卷風一般地迅猛搭建和擴展,但在此前,以電影業(yè)為首的流行文化前臺卻一直敏感而驕傲地審視著技術風暴的革命,好萊塢對此的反應似乎略顯遲緩笨拙,作品的表現(xiàn)還停留在10年前《黑客帝國》的科幻寓言,剩下的只有《劍魚行動》、《反托拉斯行動》等片中擺擺樣子的黑客形象和互聯(lián)網展示。
但在不知不覺中,在線時代已經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和文化流通,美國CBS電視臺在2010年做出一個“有趣而明智的決定”,他們嘗試將美國某熱門微博上的流行語、小笑話和逗笑噱頭改編成一部情景喜劇,名為《老爸說臟話》,講述的是一個獨身在家、性格古怪的老頭與兒子相處的雞飛狗跳,而劇集重點就在于老爸無窮無盡的品頭論足與指手畫腳,他隨口而出的名言警句令劇迷噴飯叫絕。
而更有趣的地方在于,這位奇老頭不僅完全取材于現(xiàn)實,而且劇中的笑料、設置和大體情節(jié)均來自于美國著名微博網站上的一個用戶“Shit
My Dad
Says”(我老爸說臟話)。2009年8月3日,29歲的賈斯汀·哈爾珀恩在國外著名微博網站上開通了這個賬號,專門記錄自己73歲的老爸山姆的箴言警句,賈斯汀發(fā)現(xiàn)老爸獨自在家卻滿嘴“理論臟話”,且創(chuàng)意非凡,于是忍不住利用每日微博來更新老爸的笑話,一年間“我老爸說臟話”的用戶量達到了170萬人,成為了美國互聯(lián)網的年度神話。
作為全球首部基于微博素材的電視劇,《老爸說臟話》播出后收視上漲,成功引發(fā)微博笑話熱潮,也讓CBS在劇本荒和創(chuàng)意荒的當下找到了機會和途徑。電影已經開始了“網絡社交和營銷”。也就是說,好萊塢正式進入了全球在線時代。
打破封閉創(chuàng)作模式
的確,對于影視人而言,“社交網絡”時代是一場革命,像《老爸說臟話》這種劇集完全取材于普通人的生活和噱頭,在互聯(lián)網上傳播幾乎等于一場全民的集體創(chuàng)作。這是專業(yè)影視工作者通過具有社區(qū)性的網絡看到草根們的想法、噱頭,并將其收集和加工,形成更具有真實感和親和力的作品。
而今在推進這種收集和推進草根創(chuàng)作勢力的好萊塢電影人可不在少數(shù),包括許多演員和明星也希望借助網絡的力量讓電影更為自主地完成一場在線時代的革命。
《社交網絡》的男主角杰西·艾森伯格創(chuàng)建了一個以全民接龍形式來創(chuàng)造冷笑話的社交網站,這個名為“one
up
me”的共享式網站顧名思義地鼓勵用戶互動地創(chuàng)作笑料,而這個網站雖然尚未形成規(guī)模,但杰西·艾森伯格在《周六夜現(xiàn)場》和娛樂節(jié)目中的妙語連珠也肯定了自己網站的意義。
而比杰西·艾森伯格更早意識到在線時代創(chuàng)造力的還有因《盜夢空間》而炙手可熱的演員約瑟夫·高登·萊維特,他創(chuàng)建了一個希望匯集草根制作電影的視頻網站“hitrecord”,目標明確地希望讓民眾的在線創(chuàng)作打破好萊塢和美國電視人封閉作業(yè)的模式。
凡是對于拍攝、錄制、制作、配樂、表演或者動畫等任何一個與電影相關元素有興趣的普通人都可以通過上傳來展現(xiàn)自己的作品,并以此為平臺達到一種網絡合作,操作模式如:A上傳了自己錄制的影響,B可以對其進行剪輯,C再為其配樂,D則能夠讓它成為一部完整的故事等。
作為網站經營者,約瑟夫·高登·萊維特給出了草根創(chuàng)作的良好示例,他與好萊塢男星查寧·塔圖姆曾以hitrecord作為平臺自行制作過二人主演電影《止損》的個人宣傳片,之后更創(chuàng)作了蒸汽式電影短片《摩根和命運的第十一次約會:齊柏林飛船動物園》,前者在幾年前還被淹沒在好萊塢式的宣傳大潮中,后者則已經進入當年的圣丹斯電影節(jié)的播映環(huán)節(jié)了。
約瑟夫·高登·萊維特在采訪中表示他更青睞于草根智慧的聚集和獨立電影的制作,并希望以此推進對電影展現(xiàn)方式的革新,這個想法在幾年前網站初建的時候顯得頗為前衛(wèi)和理想化,但進入了“社交網絡”的如今,這種革命式的電影創(chuàng)作模式已經開始通過各種方式被納入好萊塢和影視人的眼球。
網絡劇揭竿而起
如今人們所說的網絡劇已經從“民間行為”發(fā)展為“官方說法”了,請注意,“網絡劇”的概念不僅限于美國著名的自制喜劇短片聚集地Funny or
Die(“不好笑就去死”)網站這種類型的,而是正式進入了官方范疇,并且形成了概念。
在美國電視網眾多電視臺中,NBC電視臺是率先推出了網絡劇的概念并將其發(fā)揚光大的,在一兩年前,NBC開始制作一些迷你劇集,每周在官方網站上放出,供網民們免費觀賞,當時的迷你網絡劇都是基于已經播出的有人氣的電視劇,在這些電視劇的各季之間往往有幾周甚至幾個月的空隙,在此期間推出相關的迷你網絡劇集填補空白。
如《英雄》的粉絲在劇集開播前可以在網上觀看其官方網絡劇,《太空堡壘卡拉狄加》的網絡劇《敵人的面孔》則在劇情上直接銜接起上一季的內容,專門為劇集的忠實觀眾服務,制作上在當時的網絡劇中可謂嚴謹和認真。Showtime臺的當家劇集《嗜血法醫(yī)》用一部動畫網絡劇作為輔佐,用動畫系列講述法醫(yī)主角從年輕時代開始如何一步步成為“連環(huán)殺手”。
與電視劇不同,網絡劇的觀眾可以隨時調出演員的背景資料以及劇情介紹,以增加故事情節(jié)的連續(xù)性,還可以通過電子郵件與喜歡的角色扮演者保持聯(lián)系,探討角色以及角色以外的各種各樣的事情。
不過,網絡劇在發(fā)展初期,是作為原劇的錦上添花出現(xiàn)的,觀看平臺和營利模式都尚在探索中,創(chuàng)作隊伍、表演者和導演等大多不是原劇班底的主力成員,同時,網絡劇的長度大概在5~11分鐘左右,娛樂性和精密度并不及原劇。但這種方式還是給予了觀眾對節(jié)目的內容選擇性、時間選擇性、觀看可操作性等各種新鮮體驗感,這些優(yōu)越性也推進網絡劇向商業(yè)化、明星化迅速邁進。
金光閃爍的明星化
2010年美劇界的大事件就是《24小時》全劇終結,而人氣主演基弗·薩瑟蘭之后的工作一直備受關注,出演《24小時》電影版?沖擊大銀幕?在各種說法之后,第一個進入影迷視線的是基弗·薩瑟蘭將和英國的演技派、《1984》的主角約翰·赫特聯(lián)合主演一部名為《懺悔》的網絡劇集,一共10集,每集只有5~7分鐘,定于3月在國外著名的視頻網站首播。基弗·薩瑟蘭認為這是迎合互聯(lián)網和年輕人對于影視文化的新路線:“沒什么復雜的故事線,但這好像一個午餐戲,在一頓午餐里,普通人能推測和窺探出的簡單線條,這一點擊中和打動了我!
《老友記》中菲比的扮演者麗莎·庫卓早先暗地里制作了一套網絡劇集《在線診療》,劇集講述一位心理醫(yī)師通過網絡攝像頭為病人治療的故事,如《歡樂合唱團》演員簡·林奇,《老友記》、《熟女鎮(zhèn)》演員柯特妮·考克斯等電視明星都加盟支持。而這部詭異的小劇集包含了45集5~10分鐘的小單集,在低調播出了一陣子后就迅速被Showtime電視臺看中買下,以30分鐘一集的方式在電視上播出,并取得了正規(guī)的片商投資。
總體來講,網絡創(chuàng)作、網絡劇集、網絡明星和網絡社交都不停息地觸動著好萊塢的脈搏,無論如何,工業(yè)化的好萊塢必須覺察到科技風暴的襲來,并將其轉化為正規(guī)的商業(yè)與營利模式,而這種模式也已經初露端倪。
從現(xiàn)在來看,網絡還未構架出一個成熟的電影鏈條,但電影已經開始了“網絡社交和營銷”。也就是說,簡直是不可阻擋的,好萊塢正式進入了全球在線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