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人士都算不出來自己退休后能夠拿到多少養老保險金,更何況是普通的打工者?北京德恒律師事務所深圳分所合伙人廖名宗表示,自己作為一名專業人員,卻算不出來退休之后能拿到多少錢,“那么幾百萬的企業員工怎么會知道他一個月能拿多少錢呢?”他認為,像“本人指數化月平均工資”等,都是很模糊的概念,專業人士都算不出來,“我覺得像這種關鍵的地方,要盡可能在法律上把它確定下來。”(《南方都市報》3月14日) 養老金拿多少當然與個人的繳費情況息息相關,而既然每個人之間的繳費情況千差萬別,無論是個人繳費的地區、時段甚至額度,都可能有很多的差異,養老金的計算當然也就會與上述諸多變量息息相關,而為了覆蓋各種不同的情況與可能,養老金政策及其相關算法看起來相當復雜,也就并不意外了。 不過,養老金的計算方法復雜固然有其原因,甚至即便養老金的計算已經相當復雜了,仍然可能遇到不少情形,并不能被有效的覆蓋,甚至還存在不公平的質疑和爭議。但是,連專業人員都算不出退休之后能拿多少錢,算不清的養老金究竟該怎么發,的確更要被打上個問號。 應該承認,由于現實因素和個人情況的錯綜復雜,養老金政策當然應該考慮各種情況,養老金的計算方法復雜一些也的確可以理解。但這并不意味著養老金算法可以定得含糊其辭,模棱兩可。事實上,各類商業性質的保險,客戶同樣是千差萬變,既然如此,商業保險的費率與保額之間的計算復雜度其實未必就比社會養老保險低,但是,商業保險合同卻必須為每一位客戶把繳納的保金與能夠獲得的收益算得清楚明白,甚至一分錢的差池都不能有。畢竟,唯有算得清楚,才是履行承諾,兌現合約的前提。 從這個角度來看,盡管養老金的繳納與支付與商業保險并不完全相同,但養老金的繳納與支付其實與保險具備同樣的屬性,算不清的養老金,其實讓兌現養老金支付這一最起碼的承諾都失去了前提。既然如此,商業保險能夠做到并算清的東西,養老金政策其實同樣應該做得到,也必須做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