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記者 曾毅/攝 |
 |
記者
高靜/攝 |
兔年春節臨近,年味彌漫,而隨著中國的日益崛起,中國春節文化早已香飄海外,正如一位法國朋友所言,“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能感受到濃郁的年味”。不過,在不同的國度里,年味也有著不同的含義。本報駐外記者將帶您感受異國他鄉里別樣的年味。
韓國年味就是傳統的味道
□記者 何璐璐/首爾報道
在一衣帶水的鄰邦韓國,農歷春節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放大假、送禮物、回老家、祭祖先……每到這個節日,生活日益西化的韓國人卻回歸傳統,而且要遵循相當嚴謹的儀式。
一到春節,韓國全國放假三天。許多家庭在春節前一周就開始忙著采購節日食物和送禮用品,從肉類、海鮮、水果、干果到生活用品、商品券、保健品,不可勝數,超市和百貨商店往往延長營業時間,到處人潮擁擠,熱鬧非凡。
除了節前采購,“春運”這是韓國春節期間的一道特有景觀。也是韓國過年一景。和中國人一樣,韓國人一到春節,不管離多遠,都要趕回家鄉與親人團聚,共享年夜飯。因此,大批人潮從首爾涌向地方,高速公路嚴重堵車,移動十分緩慢,被戲稱為“龜行”。特別是到了晚上,高速公路成為一條火龍,蔚為壯觀。相比之下,坐火車則輕松又準時。于是,離春節還有一個月,韓國就進入了“春運”的緊張購票階段。現在,為了躲避這種情況,有一些家庭也開始選擇出國旅行。于是,一到春節,平時人滿為患的首爾就成了一座“空城”,連商店大部分都會關門。
韓國人歷來講究吃年夜飯,他們認為,春節是祭奠祖先、傳承孝道的大事。除夕吃團圓飯不僅難得,而且象征了家族興旺。
到了大年三十,一家團聚,開始準備隆重的祭祀食物和年夜飯。對韓國人而言,春節是祭祖以祈愿家庭平安的一天,因此,祭祀是一項大工程。食物的講究很多,最大的特點是飯菜一律為傳統飲食,而且全部出自媳婦之手。全家要吃“五谷飯”,即蕓豆、大豆、小豆、黑豆和大米混合做成的米飯。另外還要做“打糕”,包韓式“饅頭”。主菜除烤肉外,還要擺上十幾種山野菜和泡菜。制作過程相當費時費力,可算是韓國婦女們一年中最為操勞的時段了。不過最近,韓國開始流行全家共同參與,分工準備節日食物,或者到專門定做節日食品的飲食店預訂,大大便利了現代的年輕夫婦們。
大年初一清晨,人們一大早起床,穿上傳統韓服,開始祭祀祖先。韓國人認為,去世的祖先在這天會回來,享用祭祀的食物。因此,在祖先的靈位前畢恭畢敬地獻上各種食物后,人們倒酒、行大禮,表達感激之情,祈求保佑一年的平安和健康。
莊嚴的祭祀結束后,全家人就一起吃早餐,年糕湯是不可或缺的。古代的韓國人崇尚太陽,白色的小圓狀米糕片就代表著太陽,正月初一早晨吃米糕片湯代表著迎接太陽的光明。另外依照原始的宗教信仰,白色的年糕也代表著辭舊迎新、萬物更生復活之際的嚴肅和清潔,同時,因形似而象征著“漲一歲”。以前做年糕湯是用野雞湯熬成,現在則改用牛肉或雞肉湯代替。韓國中部和北部地區還喜歡在湯里加入山雞肉、綠豆芽、蘑菇和泡菜為餡的餃子。
早餐之后,就是小孩子們最開心的時刻了,他們向家中的長輩拜年磕頭,然后歡天喜地地接受壓歲錢與祝福。通常,大家團聚吃完早餐后,就一起玩民俗游戲,比如“尤茨”和紙牌。近幾十年來,韓國的基督徒越來越多,他們并不祭祀,也就大大簡化了儀式。
在春節休假期間,韓國的王宮和公園們普遍免費開放,全家一起去感受古王宮的氛圍,抑或體驗一下放風箏、踢毽子等傳統游戲的樂趣,也別有一番情趣。這幾天,在空空蕩蕩的首爾,人數最多的地方恐怕就是王宮了。平時難得一聚的親人們在此享受天倫之樂,或到游樂場放松身心,十分悠閑。
對于現代韓國人而言,春節不再僅僅意味著祭祖、平安、祈福。在繁雜的儀式中尋找身心的平靜,從現代生活的繁忙中暫時脫離出來,享受親朋好友共聚一堂的安寧與幸福,也許是最大的意義吧。
尼加拉瓜年味就是思鄉的味道
□記者 許雷 劉璇/馬那瓜報道
當中國大部分地區都已經進入白雪皚皚的冬季、各家各戶都在張燈結彩為迎接兔年春節做準備的時候,萬里之外的中美洲國家尼加拉瓜還是一派艷陽高照的盛夏景色。旅居該國的華人華僑,像往年一樣,吹著炙熱的海風,頂著耀眼的陽光,即將在忙碌中度過又一個沒有雪花和鞭炮的新春佳節。
“每逢佳節倍思親,大年三十晚上,特別思念遠在祖國的老母親和一對兒女,更想念故鄉的大雪”,在尼加拉瓜生活了近10年的山東大姐王洪巖一邊熟練地擠壓著餃子皮,一邊對記者訴說著鄉愁。“就算沒有鵝毛大雪和紅艷的鞭炮,但還是祝愿家里的老人和孩子身體健康,幸福快樂。”說話的功夫,一個個填滿肉餡兒的大餃子被整齊地碼放在案板上,鍋里的開水冒出騰騰的熱氣,王大姐微微瞇起雙眼,仿佛看到了一家人歡聚一堂,正在看著春晚、吃著年夜飯的情景……她用手背輕輕揉了揉眼睛,默默地將包好的餃子推進鍋里。
王大姐和先生一起,在尼加拉瓜首都馬那瓜市中心經營著一家中等規模的中餐館,雖然是小本買賣,但山東人的質樸豪爽,為他們在當地贏得了很好的口碑。由于當地消費市場連年低迷,中國經濟又一枝獨秀,因此王大姐夫婦也時刻做著回國發展的打算。
在中國隨處可見的火鍋,卻是旅尼華人最期待、最想念的一樣家鄉美食。負責開發當地項目的中興通訊公司代表盧峰說,新年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和家人朋友一起熱熱鬧鬧吃一頓火鍋。盡管在尼加拉瓜這樣一個物資相對匱乏的國家,華人吃到的中國食品大多已經過了保質期,但這個常穿著印有“中國”字樣T恤衫走南闖北的河南漢子,在提到過大年時仍然露出了燦爛的笑容。他靦腆地說,這可能是自己度過的大年三十中,天氣最熱、溫度最高的一次。他頓了頓,端起酒盅喝了一口,又輕輕地說,兔年了,在海外的工作當然要加倍努力,也希望工資上漲能賽過房價,中國足球能夠沖出亞洲。
春節,對于每一個在海外漂泊的華人華僑來說,都意味著太多太多的故事和期待。其中,既有對國內家人的牽掛,有對童年成長的記憶,更有對那數不清的美食、美景的渴望,但始終不變的,是炎黃子孫對家國的熱愛,和蘊藏在血液中那種勤勞勇敢的樸素情懷。
兔年春節漸行漸近,在這“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遙遠國度里,為數不多的旅尼華人總能聚在一起,煮上些餃子,再唱上一曲《歌唱祖國》,抒發心中的思念和在外漂泊的委屈,心中一遍又一遍地重復著:祝福我們偉大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
法國年味就是中國味
□記者
江珍妮/巴黎報道
紅燈籠、紅福字、紅春聯、頑皮的兔兒爺……一走進巴黎中國文化中心,就能感受到一股紅紅火火的中國年味。1月22日晚,位于塞納河畔的巴黎中國文化中心舉行了“歡樂春節——走近中心過大年”的活動。
中心主任李少平介紹說,“走近中心過大年”是巴黎中國文化中心以節慶文化為主題的聯歡活動,每年都吸引了不少法國各界熱愛中國文化的人士參加。
在民族花燈制作展臺前,70歲老人朱玲寶的身邊圍滿了一群可愛的法國孩子。朱玲寶是中心專程從上海邀請來參加活動的民間藝人,已經有25年制作花燈的經驗。在他的指導下,法國小姑娘露西糊好了一盞燈籠。提著白色的兔燈籠,穿著紅色旗袍的小露西在“師傅”的身邊合影留念。
還沒走進活動室,遠遠就聽見一陣搓麻將的聲音。活動室內支起了幾張麻將桌,法國麻將協會的老師正在教一些基本的麻將規則。學麻將的既有上年紀的法國老人,也有幾歲的法國孩子,他們一頭霧水、冥思苦想的樣子著實讓人忍俊不禁。
法國麻將協會主席塞巴斯蒂安?貝雷說,協會在巴黎大區已經開辦了4家麻將俱樂部,有近200名會員。“我們是一群熱衷搓麻將的法國人,俱樂部定期舉行切磋牌技的活動,我們的水平都還不錯,去年我本人還取得了國際麻將大賽的第二名。”貝雷指著墻上的獲獎照片,得意地對記者說。
中心還特別邀請了三名上海大廚為大家展示海派點心的制作過程。小籠包、眉毛酥、菊花酥、枇杷酥、桂花拉糕、蒸餃……上千份精致、地道的上海點心吸引了眾多人前來品嘗。
此外,上海民族樂團的藝術家還帶來了新春民族音樂會,《幽蘭逢春》、《陽春白雪》、《茉莉花》等曲目既有中國特色,又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
文化中心還準備了眾多趣味游戲活動,猜謎語、用筷子夾玻璃球、套圈……每一個活動都吸引了眾多人參與。
在猜謎現場,在文化中心學了三年中文的丹尼爾拿著獎品滿臉笑容,“我剛才猜對了一個,現在繼續。”談起春節的話題,他說,中國春節是一個令人感興趣的節日文化,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能感受到濃郁的中國年味。
正如巴黎中國文化中心主任李少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所說,“走進中心過大年”活動是中心自成立以來一直堅持舉辦的特別活動,一方面是要邀請更多法國友人走進巴黎中國文化中心感受中國春節的節日氣氛,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就是要借助“歡樂春節”活動,傳播中國傳統節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