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圣誕,“清華總裁藝術品收藏俱樂部”正式掛牌成立。這個由清華總裁同學聯誼會發起組織的俱樂部,將“掌握高層交流的必備武器”“提升精英品位”“拓展投資理財渠道”等視為自己培養俱樂部會員的幾大目標,并以此吸引會員。
藝術品收藏俱樂部冠以“總裁”之名,赤裸裸地宣示了藝術與資金之間那些剪不斷理還亂的糾纏曖昧;而2010年藝術品市場的異常火爆,也更為這種曖昧增添了一個個極具分量的注腳。
這一年,天價頻現,拍賣行中的揮金如土,常常讓人疑惑:這些藝術品,為什么是這個價而不是那個價?為什么曾經不是這個價而如今是這個價?
真實答案似乎并不那么入耳——并非因為它們的價值忽然被發現了,也并非因為這個社會對藝術有了多一分的關注和熱愛,而僅僅是因為投資者錢多得沒處花了——顯而易見,藝術品的大熱,是一個經濟問題。
腰纏萬貫的富豪們在持續低迷的股市里嘗不到什么甜頭,轉戰樓市不但沒多賺多少,還要承受強大的輿論壓力。討巧一點的,就尋往藝術品市場來了。正如“清華總裁藝術品收藏俱樂部”所標榜的那樣,各位總裁們關注藝術收藏品的原因無非在于:賺錢、有范兒、公關秘器。
用收藏家馬未都的話說,中國的收藏大多是投資性收藏,西方的收藏大多是消費性收藏。而要從投資型收藏轉向消費型收藏,“還得一代人”——所謂消費型收藏,是說藏家對這東西是真喜歡,而不是為了買回來再賣給別人。
在一個只見錢與藝術發生關系,不見鑒賞與藝術發生關系的拍賣市場中,要想培養出一批“消費型收藏家”來,起碼得滿足兩點要求:一要從藝術品身上賺不到錢,二要普通買家們都具有些許的鑒賞能力。
前者當然可以在一代人的時間中實現——如果一代是20年,那足夠一個不健康的市場泡沫自生自滅了;后者的實現則要費些工夫——對藝術品的鑒賞能力并不是與生俱來的,它要在后天的教育與藝術氛圍中慢慢培養,這恐怕不是一代人之力可以完成的。
在內地大多數的學校里,因為高考的重壓,美術課、音樂課上到小學六年級就被迫結束了。而且無論是小學還是初高中,除了美術音樂,孩子們幾乎很難接受到任何關于“美”的教育。沒錯,“清華總裁藝術品收藏俱樂部”倒真是有這方面的課程,不過不好意思,人家只對“總裁”授課,而且教給你的,不是鑒賞,而是投資。
至于藝術氛圍,許多人甚至都不知道去哪里找這玩意兒——美術館在哪,×××藝術園區在哪,司機師傅得累得滿頭大汗,帶你繞了一圈又一圈,再打道回府。即便找著了,里面正在展覽的東西,也多數讓你對藝術失去了信心。
作為藝術家的艾未未是這么說的:“中國的博物館只是在靠出租自己的面積來獲得資源,這和一個進城的民工靠出租自己的身體和時間來獲得工資是沒有差別的。”因而它們“不需要好的作品”。
對于正熱得通體紅光的藝術品市場以及因此認為中國藝術與收藏的春天來了的人來說,澆澆冷水總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