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的基金排名大戰終于在喧囂中塵埃落定,圍繞王亞偉與孫建波的這場戰役最終以孫建波的奪魁、陳欣的反超畫上了句號。
據Wind統計,截至2010年12月31日,孫建波掌管的華商盛世基金以37.77%的年度凈值增長率榮登榜首,由美女基金經理陳欣執掌的銀河行業優選在最后一天成功翻盤,以30.59%的收益率奪得第二,王亞偉的華夏策略精選以29.50%屈居第三。
然而,個基和基金經理的個人秀背后,基金產品的總體規模卻在萎縮,基金經理乃至高管的頻動也使得基金業績分化進一步加劇。對于基金來說,2011年又將是努力“摟錢”的一年;而對于基民,或許仍將是“收益未卜”的新一年。
數量與規模“反向” 新基金瘋狂延續
綜合2010年的數據來看,基金公司始終在規模與數量間“糾結”著。然而數量擴容與規模縮水的“反向”走勢在嶄新的2011年伊始似乎還看不到改觀,因為新基金的“狂發”仍在繼續。
據統計,2010年新發基金總數創歷史新高達147只,合計募資規模達到了3100億元,而與之相反的是縮水的基金規模。依據天相投顧統計數據,2010年年末,全部基金資產規模約2.44萬億元,較2009年底下降6.08%。好買基金研究中心的數據也顯示,從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的規模變化率來看,分別有73.8%和69.0%的基金規模是縮水的,近2/3的基金規模縮小范圍在0-50%之間。
好買基金研究中心最新數據顯示,從股票型基金2009年末和2010年末兩個時間點的總資產凈值可以看出,小于10億元的小規模基金占比有所提高,從2009年末的17.65%上升到20.59%;20-100億元的中等規模基金占比減小;100億元以上規模較大的基金占比略有提升。混合型基金的情況也與股票型基金大致相同,而債券型基金中,除了小于10億元的小規模基金和大于50億元的規模較大的基金占比有所提升外,其余規模占比均小幅下降。
新年第一周,約有易方達、交銀等8家公司的14只新基金上市發行,其中包括8只偏股型基金,保本型和配置型基金各一只,債券型和貨幣型基金各兩只,而僅第一個交易日就有6只新產品同步搶灘。再加上跨年度發行的新產品,2011年首周就有逾20只新基金發售。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從目前的狀況來看,新基金發行數量及規模都直接影響到基金公司的業績,今年新基金密集發行的態勢將會延續,而且競爭也會更加激烈。不過也有人表示,發新基金對基金公司來說是“雞肋”,發行成本一直居高不下,而新基金募集規模卻在不斷縮小,因而新的一年,新基金發行可能不再是推動行業向前發展的最主要動力,在經歷了連續兩年狂發新基金之后,部分基金公司發新基金的速度肯定會得到控制。
逾660億份凈贖回 基金業績分化加劇
自2009年四季度凈申購額超過了600億份后,2010年的基金在一輪又一輪的贖回中悲涼地走完了全年,迎來了2011年。
在繼2010年一季度1100億元贖回額、二季度158億份贖回以及三季度約598億份大規模贖回后,四季度基金的贖回趨勢依舊,贖回份額超過了660億。
據天相數據統計顯示,632只開放式基金(分級基金A/B/C份額分開統計)2010年底總份額20350.75億份,與三季度末相比,四季度凈贖回份額為662.13億份,凈贖回比例為3.15%。而從具體類型上看,除了貨幣基金呈現47.18%的申購比例外,其他各類基金均遭遇凈贖回。其中,債券型基金的贖回情況最為嚴重,純債型基金的凈贖回比例為14.1%,偏債型基金的凈贖回比例為4.94%。混合型基金的凈贖回比例為5.75%,股票型基金的凈贖回比例為5.21%,其中的積極投資股票型基金的凈贖回比例為6.41%,指數型基金的凈贖回比例為1.77%。
業績表現是出現大量贖回的動因,而就全年業績來看,債基整體表現相對優異,偏股型基金業績分化則相對明顯。據天相數據統計,開放式股票型基金凈值整體下跌2.44%,其中被動投資的指數型基金凈值大幅下跌11.58%,積極投資股票型基金整體僅取得0.72%的微弱收益。分階段來看,在股市大幅下跌的上半年,債券型基金明顯抗跌,整體取得1.69%的正收益,同期開放式股票型、混合型基金分別下跌21.57%、16.23%;進入下半年,市場行情有所反轉,開放式股票型、混合型基金在股市企穩回升的環境下分別取得24.03%、24.04%的收益率,明顯優于債券型基金5.46%的凈值增長率。
不同基金之間業績分化明顯。來自好買基金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股票型基金年度業績方面,華商盛世成長、銀河行業優選均以逾30%的收益遙遙領先,而寶盈泛沿海、長城品牌、中歐新趨勢就不那么風光了,-24.04%、-17.34%和-16.31%的負收益使其慘淡收官;混合型基金方面,國聯安德盛安心和益民紅利也是以-20.77%、-14.28%位列年度業績倒數兩位,與榜首的華夏策略精選相去甚遠。
在行情復雜的2011年,股市短期內仍將維持震蕩,市場人士表示,未來在市場風格、投資熱點不斷轉換的結構性行情中,更加考驗基金經理和基金公司的投資能力,基金業績的進一步分化將是不可避免的,并且還會進一步加劇。
高管新年或再動蕩 行業改革迫在眉睫
人才的穩定對于本已“缺人手”的基金公司來說何其重要,但是就在基金經理們頻頻“出走”之后,基金公司的高管們在2010年末也有些按捺不住了。
據統計,僅2010年12月,就有包括益民、華富和浦銀安盛的總經理出現了變更,工銀瑞信、中海的董事長也出現變動,匯豐晉信的督察長也進行了更換。而縱觀過去一年,還有諸如交銀施羅德、長信基金、諾德基金、國泰基金、中海基金等都出現過高管的變動,中海基金公司甚至是從董事長、副總經理到督察長、基金經理等換了個遍。有消息稱,2011年年初還會出現公司高管的大動靜。
離職的原因種種,而與大股東的矛盾或者是本身業績的不理想是較為普遍的緣由。好買基金研究中心曾令華指出,在去年的基金業高管變動中,主要還是那些中小基金公司變動較大,一般都是壓力大的高管才會離職,業績好的則相對穩定。
對于高管的動蕩,監管層也給予了重視,證監會在去年7月份就出臺了《基金行業人員離任審計及審查報告內容指引征求意見稿》,明確重要人物離開公司必須接受審查。不過,這份意見稿并不是治本之道,相關制度的改革迫在眉睫。
在這些高管們的紛紛擾擾中,基金公司本該遵循的投資者利益優先依然被忽視。證監會基金監管部副主任洪磊在年末的某基金業高峰論壇上就尖銳地指出,目前的基金公司高管和其他從業人員沒有長遠發展目標,缺乏自我約束,這就使得主要建立在機構信用基礎之上的公募基金行業,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公司高管和基金經理“練手”的地方,成為他們積累個人信用的平臺。
洪磊表示,隨著基金行業的持續發展,新型的基金公司組織結構以及股權政策已難以完全適應發展需要,公司缺乏長期穩定發展的動力和活力,當前的公司治理制度無法有效平衡基金持有人利益、員工利益和股東利益,基金持有人缺乏對基金管理公司的有效監督,基金持有人利益優先原則難以得到有效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