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重慶的新人,結婚時沒有買婚戒,而是買了一對iPhone
4(蘋果公司第四代手機)。在他們眼中,手機竟然可以代替“一顆永流傳”的鉆石。
一名大學生,為了擁有一部iPhone
4,從青島往返北京,來來回回在火車上站了近30個小時。
在網絡論壇上,“你是否想買iPhone
4”,已經和“你是否想買房”一樣,成為熱議的焦點……
如今,和iPhone
4這個小小方形手機相關的話題,已輻射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一現象,恐怕是“蘋果之父”喬布斯也沒想到的。
消費者不惜代價,照單全收
2010年12月一個周日的上午,環球人物雜志記者趕到位于北京市三里屯的蘋果直營店。店內人頭攢動,每位店員身邊都圍著三四位顧客,爭相詢問iPhone
4的相關情況。“現在沒貨了,明兒一早您來排隊,說不定能買到。”店員解釋著,顧客們卻不買賬:“明天周一,大家都要上班,誰有工夫來排隊?”“那您可以到我們的官方網站上訂購,不過平時也沒貨,到凌晨零點刷新,說不定能訂上。”聽了店員的話,不少顧客都失望地轉身離開。
記者向店員追問,是否有其它購買途徑,他猶豫了一下,指指幾個徘徊在店門外的中年男子:“那些‘黃牛’(靠倒賣商品賺取差價的人)手里有貨,可以找他們買,但是要加幾百元錢。”
走出店門,一個“黃牛”馬上走到記者身邊:“要iPhone
4嗎?現貨。”原價4999元的機器,他要價6000元。記者以價格太高為由,正準備離開,卻看見剛才還在店里咨詢的一位顧客已向“黃牛”掏出鈔票。
中國聯通的一位工作人員也告訴記者,作為iPhone
4的唯一簽約商,他們目前的售賣都需要提前預約。“一般得等一個月左右。我有一個客戶,11月初就下了訂單,這都12月底了還沒有拿到(手機)。”
而在接連走訪了中關村幾家標著“蘋果專賣”的店鋪后,記者發現,這里銷售的iPhone
4多為水貨(未經過原生產廠家指定的銷售代理進行銷售的產品,與行貨對應),價格接近6000元。其中,香港貨居多,也有英國、日本、美國等地的機器。
iPhone
4是一塊大蛋糕,為了分一杯羹,賣家們想盡一切辦法,消費者則不惜代價,照單全收。記者了解到,自2010年9月25日登陸中國大陸,在貨源持續緊張、很多用戶購買國外水貨的情況下,iPhone
4大陸行貨及運營商簽約機器的銷量仍超過100萬臺。
iPhone 4還成為時下最流行的商務禮品。記者在中關村對前來購買iPhone
4的客戶進行了一次隨機調查,結果,超過三成顧客都表示,之所以著急購買iPhone4并非為了自用,而是出于商務送禮的需要。
54歲的楊先生是某公司的老總,與記者見面時,他的辦公桌上就放著一部iPhone
4。“我家里還有兩部呢,都是別人送的。送禮的人說,這是高科技產品,現在特別火。”楊先生拿起iPhone
4,給記者比劃起來。正說著,電話突然響了,他從懷里掏出另一只手機接了起來。通話結束后,楊先生看著記者疑惑的表情,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平時要打電話、發短信,我基本上還是會用原來的手機。iPhone
4太復雜了,我還不太會用。我知道有不少人都和我一樣,拿一部,用一部。”
很明顯,在楊先生眼中,iPhone
4已被符號化了,拿著它,至少說明自己沒落伍。
大多數人是為了面子
為什么有這么多人在追捧iPhone
4?對外經貿大學祥祺奢侈品研究中心主任朱明俠告訴記者,這其中雖然不乏蘋果產品的“粉絲”,但還有相當一部分是在盲目跟風。
喜歡“蘋果”的人大多是些科技迷,熱衷于體驗真正的高科技。王靖從七八年前開始使用蘋果產品,如今,從mp3、mp4到手機、電腦,他已被“蘋果”全副武裝。“但若想體驗‘蘋果’的全部功能,得花費不少時間和精力,很多人其實是做不到的。”王靖向記者推薦了一則動畫短片,它用幽默的方式調侃了那些盲目跟風的‘蘋果’消費者:一個人走進手機賣場,對店員說:“我要一臺iPhone
4。”接下來,便是店員與他的對話:“抱歉先生,iPhone
4沒貨了,我給您推薦一款功能更強大的手機吧。”“是iPhone嗎?”“不是,但它的性能更好。”“我不要。”“它的價格更便宜。”“我不要。”“請問您為什么一定要iPhone
4呢?”“因為它是iPhone 4,它很好用。”“您知道它好用在哪里嗎?”“不知道……麻煩你給我一臺iPhone
4。”
當記者向對朱明俠復述完這則短片的內容,她哈哈大笑:“雖然有些夸張,但這的確就是典型的盲目跟風、從眾心理。它表現為別人怎樣我就要怎樣,別人有什么我也要有什么,有時甚至會不計代價地去實現它。”采訪中,朱明俠不止一次地提到“面子消費”:“這是目前中國消費市場一個明顯的特點,不少人都覺得,能擁有一件熱銷又稀缺的商品,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而擁有得越早越有面子。”
賈玲的iPhone
4已經用了半年了。“我應該是全北京最早用上iPhone
4的10個人之一。6月24日,它在國外剛上市,我就開始研究該怎么買;7月初,我花1萬多買到了當時中關村僅有的3臺iPhone
4之一!”她的語氣中不乏驕傲,“有人覺得我是冤大頭,但我覺得這錢花得值,因為我比他們早用了好幾個月!”但隨著擁有iPhone
4的人越來越多,她的新鮮感也消失殆盡:“聽說iPhone 5快要上市了,它一上市我就會換掉(iPhone 4)。”
據記者了解,很多買iPhone
4的人,是在受到身邊朋友的影響后,跟風購買。在某銀行工作的景怡給記者看了她在前幾天朋友聚會時拍的照片,照片上,7臺iPhone
4一字排開。“那天參加聚會的朋友,人手一臺iPhone
4。”據景怡介紹,她和其他4個人都是看到朋友用,挺羨慕,一沖動就去買了。
廣州的一名女大學生告訴記者,她是拿著向父母借來的數千元錢在網上下的訂單。“為了一個手機透支消費,值得嗎?”記者有些不解。“手機和化妝品、服裝一樣,是潮流的一部分。”這名學生回答得毫不含糊。
白熱化的運營商之爭
iPhone
4的熱潮,充分暴露了我國消費群體的盲目性,而另一方面,更值得關注的,是由此而引發的運營商之間白熱化的競爭。
互聯網專家、紅麥軟件總裁劉興亮告訴記者,2007年,蘋果公司剛打算進軍中國市場時,最先找到的是中國移動。“他們很看重移動龐大的用戶群。”可利益分配上的嚴重分歧,使雙方的談判最終破裂。
2008年,iPhone的全球銷量達到1800萬部,中國大陸在只有水貨的情況下,仍擁有了超過100萬名用戶。當年9月,聯通開始和蘋果公司接觸,并開出極大的優惠條件,最終與其達成了合作協議。
“iPhone裝上移動卡,無疑當今一大傻……”2010年11月,聯通向自己的iPhone客戶群發了這條短信打油詩,借以諷刺iPhone
4與移動2G網絡不匹配、無法體驗3G服務的現象。除了諷刺競爭對手,聯通還采取了多種手段配合銷售:設計多種預存話費送iPhone
4的套餐;在網站及營業廳開設iPhone專區等……這些舉措也的確收到成效:目前,已有逾60萬用戶在聯通簽約購買了iPhone
4,還有20萬人已預約。
面對這樣的場面,移動后悔不已。為減少用戶流失,他們想盡辦法:由于iPhone
4使用的是迷你SIM卡(用戶識別卡),他們于是推出免費剪卡業務;在部分營業廳設立iPhone客服專席,向用戶提供咨詢……移動在競爭中的最大籌碼,是龐大的用戶基礎和良好的服務,而這也確實讓很多iPhone
4用戶左右為難。甚至有不少用戶,最終選擇了隨身攜帶兩部手機。
用戶的舉棋不定,為“黃牛”帶來商機:他們通過預存話費的方式從聯通買來iPhone
4,然后機卡分離,一面將“裸機”高價售出,一面將含有預存話費的電話卡賣給聯通用戶,賺取雙重利益。
聯通很快推出應對“黃牛”的新舉措:對12月1日后購買聯通iPhone產品的用戶,自入網次月起,將每月核實用戶所購通信服務、手機卡、
號碼及iPhone終端的使用情況,一旦發生機卡分離使用的情況,則屬用戶違約,聯通有權取消對用戶的優惠政策,并對用戶號碼作停機處理、對iPhone終端進行鎖定。
此舉一出,立刻引發極大爭議。有業內人士指出:“我國工業和信息化部(以下簡稱“工信部”)發布的《移動電話機定制管理規定》第十一條規定,定制話機不得鎖定網絡,應允許消費者選擇其他電信運營企業提供的同制式網絡服務,并能實現基本的通信功能。聯通此舉顯然違反了這一規定。”12月2日,工信部正式表態,要求聯通尊重和保護用戶合法權益,完善服務協議,提高服務質量。中國消費者協會首席律師邱寶昌也表示,聯通此項規定涉嫌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合同法》的某些條款相沖突。
“雖然聯通的初衷是打擊‘黃牛’,卻最終傷害到消費者的利益。就像不久前的‘3Q之爭’(360和騰訊QQ),商家其實是在逼用戶做出選擇,但他們無權這樣做。”劉興亮向記者表達了自己的不滿,“運營商間的競爭,應主要在改善服務、保證信號等方面,而不該將競爭的籌碼押在某款手機上甚至用戶身上。短期來看,這也許確實能為運營商帶來可觀收益,但其形象在消費者心目中的毀損,卻是長期的、不可磨滅的。”
我國高端品牌市場還在初級階段
iPhone
4為何在中國引發出這么多問題?在劉興亮看來,這場熱潮背后的運營商之爭反映的是我國電信市場的不成熟。“目前的情況是,沒有一家運營商能盡如人意,消費者必須在網絡和服務這二者間進行取舍。消費者的兩難局面,阻礙了中國電信市場的發展,即使是iPhone
4這樣的明星手機,也無法有效推動。”
品牌專家朱明俠則認為,相對于LV、香奈兒等歐洲老牌奢侈品,iPhone
4是美國打造的“麥當勞化”的新品牌。這類產品的特點是,價格不很高,普通人也能買得起,但在同類產品中又比較高端,品牌效應很強,更容易引發市場的追捧。在朱明俠看來,一些消費者對于iPhone
4的盲目跟風,是中國高端品牌市場發展初期的必然現象。
“國際知名的高端產品進入中國只有20年,還處在發展的第一階段,即炫耀性消費階段。第二階段是欣賞性消費,這種消費會趨于理性,更多地追求品牌的文化內涵。而第三階段,則是追求體驗的服務性消費階段。隨著國際品牌的不斷進入及消費者收入的逐漸增加,我們的市場選擇會越來越多,消費心態也會日趨理性、成熟。到那個時候,類似iPhone
4的熱潮就會較少出現了。而我認為,要走到這一步,中國至少還需要10年。”朱明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