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時報》12月6日發表文章,原題:為什么印度是老二? 根據德勤全球制造業小組與美國競爭力委員會聯合發布的研究報告,中國制造業競爭力在世界居于首位。這沒有什么大驚小怪的。不過很少有人會想到,印度能夠超越韓國,成為制造業排名第二的國家。 根據上述研究,韓國的制造業競爭力排名世界第三,美國、日本和德國等發達國家的排名也較為靠前。但是在未來的5年間,發達國家的制造業競爭力相對于中國“龐大的車間”而言,將會出現退化。這也再次提醒世人注意現實:亞洲正在幫助塑造全球經濟。同時,這也提醒印度重新審視與中國之間的區別,中國是制造業大國,印度是IT產業大國。 印度擁有眾多的科學和工程人才,擁有技術嫻熟且可熟練運用英語的勞動力大軍,還擁有可靈活制定政策的行政管理體制,具備諸如以上優勢,印度將會成為世界主要制造中心之一,并將很快融入全球的生產和供應鏈。印度的機遇顯而易見。依賴于出口的中國必須著力提升內需,提高工人工資。這對內需導向型的印度來說,無疑是一大優勢,因為印度的勞動力大軍年輕而且工資成本并不昂貴。 不過,印度也需要注意經常讓自己犯錯的“難題”,主要基礎設施建設、交通連續性以及產品的分銷網絡仍需要大幅改善,而且土地收購政策也成為一大掣肘因素。中國經濟正在變得更為開放,但印度卻有待進一步放松國內的投資和稅收條款。印度的勞動力改革機制并不成熟,但是卻想以此來推動國家制造業政策。除非印度企業覺得政府政策可行,否則他們不會擴大工廠的數量和規模;除非印度的勞動力大軍能夠得到良好組織,否則雇主也不會投資用于提高產品產量和質量所需的制造業工藝技術。最后,印度的產業發展還需要提高自身的技術和管理能力。 綜上所述,印度如果想提高制造業競爭力,需要對相關的教育、學術和業務領域進行大規模投資。全世界看起來都相信我們能夠趕超中國。問題是:我們真的能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