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等七部門的聯合通知并沒有摁住棉花的價格狂飆,昨日鄭州商品交易所棉花主力合約CF105結算價大漲270元至每噸32850元,再創新高。同期,小麥、玉米、水稻的價格也都站上了2008年以來的高點。
2008年國際農產品價格攀上當時的歷史高點后曾大幅腰斬,當年那一幕今年還會在中國農產品市場再度上演嗎?
從市場狂熱度來看,類似2008年的信號已出現。一家從事食用油業務的工廠負責人坦承,加工業務已停下來,現在主要精力一個是投資,一個是搞房地產。10月份當聽到新疆棉花可能減產30%后,這家企業的操盤手就開始買進棉花期貨,當時每噸1.6萬~1.7萬元,現在價格已經翻倍。這位企業負責人表示,據他所知實際上幾乎所有同行現在都在投資,既然投資收益遠遠大于做實業,還有誰繼續做實業呢?
當資金蜂擁進一個行業,導致價格飆升時,往往意味著一輪蕭條將接踵而至,2008年的農產品市場正是如此,當年大豆油價格最高漲至每噸1.5萬元左右,隨后最低跌至每噸7000多元。不過,在企業界和分析人士看來,今年國內農產品價格走勢“腰斬”可能性不大,2008年的價格暴漲暴跌是人為炒作,而今年的價格上漲,炒作并非主要原因,這一點與官方表述大相徑庭。
發改委日前發布的通知將“炒作”作為棉花大漲的一個主要原因,稱“2010棉花年度(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新棉購銷工作全面展開。受國際市場棉價上漲、部分產區不利氣候和市場投機炒作等因素影響,9月份以來棉花價格快速上漲,部分地區出現了抬價搶購、混等混級收購、摻雜使假、無證照收購加工棉花等問題”。發改委等部門的對應政策是,要求產棉區政府加強市場和質量監管,重點加強對農村棉花經紀人的管理、對社會游資租廠或委托收購加工棉花情況的排查。
一位分析人士說:“棉花協會原來預計國內今年棉花產量700萬噸,最近調減至650萬噸,國內每年棉花需求量在900萬~1100萬噸,如此大的供需缺口才是棉花價格大漲的主要原因。”
一家大型糧油企業往年此時要收購30萬~40萬噸棉籽,今年只收了10多萬噸,這家企業一位高管表示,不是因為貿易商囤積,而是新疆等地棉花確實減產了。分析人士說,棉價現在突破每噸3萬元,不但看不到崩盤跡象,還有可能繼續走高至每噸4萬元。
農產品研究人士認為,2008年農產品暴漲后暴跌不會重演的另一個原因在于,國家手中現在還有足夠的“子彈”進行調控,農產品暴漲不上去,自然也就不會暴跌下來。中華糧網數據顯示,11月8日國內一級豆油的報價為10300~10400元/噸,四級菜油報價在10200~10500元/噸,24度棕櫚油報價9300~9400元/噸,而2008年的豆油崩盤價格是14630元/噸,棕櫚油崩盤價格是12992元/噸,菜油崩盤價格是15998元/噸左右,如今的價格與當年相比仍有相當大差距。
食用油跟漲卻沒有翻番的情況,業內人士解釋,跟國家手中有大量儲備有莫大關系,國家現在握有400余萬噸大豆、200萬噸左右的菜籽油,有需要隨時可向市場投放。現在最關鍵的是儲備投放時間點的選擇,儲備一天不投放,威懾就存在一天,市場價格就不會大動,一旦大量投放市場,在市場預期不改變的情況下,市場消化掉儲備后,價格會重新反彈。
今年10月20日,30萬噸國家臨時存儲菜籽油投放市場被搶購一空后,至今未見國家儲備食用油后續銷售安排,這可以解釋有關部門在等待最合適時機再發射“子彈”。
分析師認為,從國家宏觀調控目標來看,是支持糧價穩步上漲的;從糧食目前所處環境來看,其價格并不能完全體現其價值,特別是在與其他商品對比的情況下。所以說,如果農產品價格有逆轉也是局部的。整體逆轉的話,需要整個宏觀背景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