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產品怎么這么多種!究竟哪種好啊?”面對海量的銀行理財產品信息,秦大爺有點兒犯愁。
近年來銀行發行理財產品數量激增,理財產品種類也日漸豐富,在為老百姓增加投資渠道的同時,有的過于專業、有的不太規范的名稱,也經常讓投資者無所適從。“每個銀行都有新奇名字的理財產品,他們一樣不一樣呢?”其實搞不明白的絕不止秦大爺一個人。
其實要搞清楚也不難,只要了解銀行理財產品的本質,知道其分類情況,明了其風險收益特征,根據自身的投資偏好就可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
代客理財是本質
“銀行理財產品本質是代客理財。”西南財經大學信托與理財研究所副所長羅志華說,所謂代客理財,就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財”,這與信托、證券投資基金是一樣的。
“不論我國法律是否承認,也不論我國金融分業體制下的監管機構和銀行機構是否接受,綜合理財業務中,銀行和投資者之間構成了信托關系,投資者是信托的投資人和受益人,銀行是信托的受托人。”羅表示。
代客理財業務的本質是,理財的收益和風險都歸由客戶承擔。作為受托人的銀行根據管理資產的規模和期限收取代客理財和管理資產的管理費用,不享有代客理財的收益,同時也不承擔代客理財的損失。
銀行即為個人做理財服務,也為企業做理財服務。其中,銀行的個人理財是指銀行為個人客戶提供的財務分析、財務規劃、投資顧問、資產管理等專業化服務活動。這又可細分為理財顧問服務和綜合理財服務。
理財顧問服務即銀行只向投資者提供投資建議等咨詢服務,并不使用投資者的投資資金。投資者購買的理財產品通常也是第三方機構發行的理財產品,“如目前銀行的保險代銷業務、基金代銷業務、證券咨詢業務、貴金屬買賣業務均屬此類。”
而綜合理財服務則是指,銀行接受投資者的委托和授權,作為客戶的資金管理人,按照與投資者約定的方式進行投資和資產管理活動。“在實務中,銀行通常是通過發行銀行理財產品募集投資者資金,再將募集到的資金投資于《產品說明書》中規定的方向,投資結束后,按照《產品說明書》分配投資收益。”
通常意義上,我們所說的銀行理財產品即指綜合理財服務下的產品。
分類方法有4種
按照不同的標準,銀行理財產品有4種分類方法。
“按風險和收益特征,銀行理財產品大致可以分為保證收益型產品、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
所謂保證收益型產品,顧名思義,是指無論投資結果如何,到期銀行均向投資者支付本金及固定收益的銀行理財產品。“這類產品最大的特點為收益固定,所以部分學者認為該類產品中,銀行和投資者是借貸關系,投資者將資金借給銀行,產品到期銀行還本付息(約定的固定收益)。”這類產品與存款的顯著區別,在于嵌入了一個選擇性期權,即不允許客戶提前贖回資金,但銀行可以提前終止產品,客戶存在流動性風險。同時,這類產品一旦成立,收益率就固定下來,即使在產品存續期間通貨膨脹率上漲、利率上漲,收益率也不會隨之提高,所以,面臨著較大的利率風險。
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是指產品到期后,向投資者保證本金安全,本金以外的投資風險由投資者自擔的一類銀行理財產品。“有的學者認為,銀行在此類產品中,不僅扮演了資金管理人的角色,而且扮演了擔保人的角色——以保證擔保的形式為投資者擔保投資的本金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這里講的“保證本金安全”,僅是針對于持有到期或產品提前終止的情況而言,如果客戶提前贖回,則本金可能發生損失。另外,如果是外幣產品,該類產品也不保證兌換成人民幣后的本金安全。這種產品面臨著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和匯率風險(外幣產品)。
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產品指商業銀行根據約定條件和實際收益水平向投資者支付收益,并不保證投資的收益和本金安全的一類銀行理財產品。該類產品的投資風險完全由投資者承擔。
一般說來,保證收益型產品的投資風險小于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小于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但不能一概而論。如有的結構性產品雖然采用的是保本浮動收益型設計,但由于結構設計不合理,零收益的可能性較大。而有的債券類產品雖然為非保本浮動收益結構,但其收益較穩定,風險較小。
“按照期限分,銀行理財產品一般可以分為超短期產品(委托投資期限一個月以內)、短期產品(委托投資期限1~3個月)、中期產品(委托投資期限3個月~1年)、長期產品(委托投資期限1年以上)以及開放式產品(產品可以每天或者在約定的日期申購、贖回)。”
通常,期限越短,流動性風險越小,反之,則流動性風險越大。
“按投資方向分類,一般可以分為貨幣市場類產品(投資于同業拆借、短期證券市場、債券衍生市場)、資本市場類產品(投資于股票、債券、基金)、產業投資類產品(投資于信貸資產類、股權投資類)。”
其風險排序基本與其投資的標的市場風險排序相近,單款產品的風險與投資的具體標的風險相關。
“按照設計結構分類,銀行理財產品分為單一性產品和結構性產品。”
所謂結構性產品,是指交易結構中嵌入了金融衍生產品的一類理財產品。這類理財產品的投資對象通常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其一是固定收益證券,其二是金融衍生產品(主要是期權)。其中,投資于金融衍生品的部分,現金流不確定,且由于金融衍生品一般是保證金交易,具有以小博大的特點,風險較大,收益率也較高。
只買適合自己的最重要
通過對各類產品的風險收益分析,即可看出并非所有的理財產品都適合每位投資者,“先了解自身情況,再買相應的產品。”羅志華認為。像秦大爺這樣的老年人,對風險比較厭惡,至少也要選擇保本的產品。
比如對流動性有不同要求的投資者,“可以選擇不同期限結構的產品來滿足。對流動性要求較高的投資者可以選擇開放式產品和期限較短產品,對流動性要求不太高的投資者可以選擇期限較長的產品。”
另外,對流動性要求較高的客戶還可以選擇含有某些條款的產品,如含有提前贖回條款、可質押貸款條款的產品,“通過提前贖回、質押貸款等方式獲得流動性。”
此外,“滾動型產品”每期的投資期限一般較短,投資者在產品到期后,可以選擇將資金購買下一期產品,也可以選擇將資金提出,也比較適合對流動性要求較高的投資者。像中信銀行的“月月贏”、招行的“日日金”等產品就屬于“滾動型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