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上展出了北京絹人的制作工藝和作品。記者 徐速繪/攝 |
10月15日-18日,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在山東濟南舉行,各具技藝的600多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集中亮相,令前來一睹非遺風采的數以萬計觀眾流連忘返,而不菲的價格沒有阻擋消費者的收藏購買熱情。在開幕首日,博覽會就達成簽約項目505個,簽約金額達到432億元,非遺產品走俏凸顯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中國文化產業市場的巨大潛力和收藏前景。
幾年間一幅唐卡升值20倍
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在博覽會上,唐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娘本的師弟、青海省民間工藝美術師夏吾他告訴記者:“唐卡繪制過程極為復雜,用料極其考究,顏料全為金、銀及各種天然礦植物原料,其中鋪金、描金是唐卡繪畫中的重要表現手法,色澤艷麗、經久不退,具有濃郁的雪域風格。”
“作為藏族文化中的特有藝術,這幅一米四長、一米寬的唐卡,我們兩個人畫了一年時間才完成。但在兩三年前,這樣一幅唐卡頂多賣兩三萬元,現在價格已經漲到50多萬元。目前,我繪制的唐卡已經出口到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夏吾他指著一幅懸掛在展板正中的精美唐卡自豪地說。
今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首次審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草案明確,國家鼓勵和支持在有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基礎上,充分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特殊優勢,合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開發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場潛力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發展文化產業。
以“保護傳承、合理利用”為主題的本屆博覽會,采取“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方式,以適合生產性保護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博覽為重點,采取實物展示、圖片展覽、多媒體演示、代表性傳承人現場制作等形式,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吸引了中國各地62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參展。
收藏愛好者追捧“純手工”
記者在博覽會上看到,北京景泰藍、安徽徽州三雕、南京云錦、藏族唐卡等在國內外極具知名度的非遺項目悉數到場。
其中,由正宗徽派竹木磚三大雕刻之一的磚雕傳承人、安徽省工藝美術高級工藝師吳林水花費一年心血獨創的《磚雕寶塔》,盡管售價高達20萬元,但仍吸引了不少收藏愛好者的目光。
“過去磚雕主要應用于古建筑建造,通過不斷創新,我在傳統磚雕中融合多種藝術風格,圖案設計融入四季平安、各種歷史文化故事,并通過寶塔等新興載體,將磚雕發展成為具有收藏和欣賞價值的藝術品,受到業內人士的好評,目前已經有幾個收藏愛好者有意購買我的作品。”吳林水說。
具有獨特的濃厚民族風格的海南苗族發繡,以五指山苗族少女的頭發代線繡制,由于頭發堅韌光滑、色澤經久不褪,利用其本身黑、白、灰、黃、棕等自然色體的色澤和細、柔、光、滑的特性,運用滾針、纏針、接針、切針等不同針法刺繡而成,圖像生動文雅、質樸素凈,對比鮮明。
“苗族發繡是苗族人民以勤勞和智慧創造的一門藝術,其蘊含的文化內涵可折射出苗族的歷史和變遷過程,具有極高的文化品位和欣賞價值。這種50厘米見方的一個發繡制品,盡管售價5000多元,但在博覽會上還是很暢銷,這幾天已經賣出了很多幅,體現出市場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認可。”苗族發繡工藝師黃繡花告訴記者。
“買的就是它的純手工,因為這是不可復制的,既具有精湛的手工技藝,又富有文化內涵,雖然貴點我也愿意買。”購買了苗族發繡作品的濟南市民李慶敏對記者說。
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并啟動“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項目。據初步統計,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共有近87萬項。
讓非遺項目走近百姓生活
與單件傳統手工藝品數量稀缺不同,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制作技藝,非遺工藝產品大量走向市場,暢銷國內外。如與鹿茸、人參并稱為“滋補三寶”的阿膠,自古以來就被推崇為“補血圣藥”,漢代就對此有專門記載,唐代著名醫藥學家孫思邈稱“阿膠味甘,微溫,無毒,主心腹內崩勞極”。
作為傳統中醫藥瑰寶,山東東阿阿膠兩千多年的歷史、獨特的水質、長期探索積累完善形成的制作技藝、歷代醫藥學家的研究記載、上千首著名經典驗方以及歷代與此有關的故事史料,使其擁有極其深厚的文化含量和保護價值。
記者在博覽會看到,作為中國惟一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東阿阿膠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企業,東阿阿膠股份有限公司通過現場演示阿膠熬制過程,讓觀眾領略到傳統的阿膠制作技藝。據了解,今年上半年,這家公司已實現銷售收入12.4億元,利潤3.67億,同比分別增長36%和92%。
“在不失掉本真性的前提下,可以鼓勵非遺項目走向市場,這樣不但給非遺項目的傳承人帶來一定的經濟收益,也會讓更多的普通民眾感知它、接受它。”國家圖書館館長周和平說。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工藝美術館館長呂品田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是非遺保護向縱深發展的一個途徑,與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相互融合、相互借鑒。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關鍵在于切實維護文化差異性,在特別重視“生產”的人文價值和“生產性”的人文內涵中,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和發展,讓非遺項目更多走近百姓生活、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