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中國相比,印度雖存在許多顯而易見的問題,但其私營企業很強大。隨著全球經濟更加趨向知識密集型,印度的優勢將逐漸增加。對此,英國《經濟學家》周刊9月30日刊登了文章,摘要如下:
盡管有媒體說印度“遍地垃圾”,但它并非一無是處。其經濟預計今年將增長8.5%,雖說印度要變得與中國一樣富強——中國經濟是印度的4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然而其增長率有望到2013年趕上中國,甚至可能在此之前做到這一點。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在未來25年,印度的經濟增長速度會比任何一個大國都要快。
說印度經濟將很快開始超過中國有一些論據。第一是人口。中國的勞動力面臨老齡化問題,用不了幾年就會開始萎縮。而印度現在有一支年輕的、不斷壯大的勞動力。其撫養率——指兒童和老人在成年勞動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是世界上最好的之一,而且這種情況會持續二三十年。印度經濟將受惠于這種“人口紅利”,這樣的“人口紅利”曾創造過許多亞洲經濟奇跡。
第二,也許印度政府軟弱,但印度的私營企業很強。印度資本主義是由數百萬雄心勃勃的企業家驅動的。自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當印度取消了“牌照制度”并對外開放貿易后,印度商業就一片繁榮。該國目前擁有眾多蓬勃發展的小企業和許多世界級大公司。滿口英語的大老板們自詡為全球精英。和中國企業家相比,他們較少依賴政府的資助,而且他們更具創造性。他們開發了價值2000美元的汽車、超低價的心臟手術以及新的能更有效響應顧客要求的管理方式。印度各地的想法很容易交流,因為它沒有中國的保密和審查文化。
目前,印度的問題顯而易見:道路不平,交通不便,許多精英企業家每天堵車浪費數小時;他們的公司在建設自己的基礎設施上耗費過多成本:備用發電機,水處理廠和接送員工的公司班車。而且如果新勞動力不能得到雇用,印度的“人口紅利”就不會起作用。印度受教育人口的比例在提高,部分原因是服務于窮人的廉價私立學校的興起,但依舊遠落后于中國。
印度政府認識到了解決基礎設施危機的必要性,并以更聰明的方式說服私企為此買單,但進展緩慢,且受腐敗的影響。腐敗的尺度不好把握,但許多觀察家認為中國在控制腐敗方面比印度做得更好。
如果讓選擇在中國還是在印度辦企業,多數外國投資者很可能選擇中國。中國的市場更大,與政府也更容易相處。如果你的產品供應鏈在中國出了問題,你的股東會要求知道原因。但隨著全球經濟更加趨向知識密集型,印度的優勢將會逐漸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