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網站10月8日發表題為《在全球貨幣戰爭中,沒有贏家》的文章,以下為文章摘要:
拿軍事用語打比方應該慎重。在全球實力最雄厚的國家的財政部長會晤之際,人們談論的是貨幣“戰爭”。這意味著什么?如果戰爭即將發生,有什么辦法可以撈一筆戰利品?
從某種角度來講,貨幣戰爭就是現代的貿易戰。如今上流社會已經不時興承認自己有貿易保護主義傾向了。現在全球化的好處幾乎被認為是不言自明的。但是如果說各國不能再明目張膽地用關稅來保護自己,它們仍可以把貨幣作為擋箭牌。幣值被低估的貨幣會讓進口商品對國人來說變得較為昂貴,而出口商品對外國人來說則較為便宜。而這也正是關稅所造成的結果。
20世紀90年代的經歷一再表明,與市場抗衡是沒有意義的。各國政府為了讓匯率遠離其根本價值而采取的所有努力幾乎都以失敗告終。
這一階段留下的歷史遺產是,形成了外匯這一資產類別。但是新的體系是危險的,因為外匯和其他所有市場一樣,有過頭的傾向。因此,近10年來,我們看到貨幣的幣值在投資者而不是政府的操控下保持著不切實際的水平,投資者有時通過銀行運作,有時則通過大型對沖基金來操作。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們采取套息交易手法:借低利率的日元,然后買高利率的其他貨幣。這使得日元因人為因素而疲軟,而其他貨幣則因人為因素而堅挺,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2008年泡沫破裂之時。
當前的局面有兩點令人擔憂。首先,幾乎所有的政府都想立刻讓本國貨幣貶值。有些國家有能力這樣做。中國擁有充足的外匯儲備來讓本國貨幣保持疲軟。而美國的做法則是印制美元,通過降低美元利率來強行拉低美元,讓人愈發認為美國會出現通貨膨脹。
其他嘗試公開干預的國家則以失敗收場,其中以日本為首。這些國家,特別是巴西最終不得不自食苦果,守著估值過高的貨幣。它們現在正嘗試限制貨幣的流入。這正是貨幣戰爭的表現。如果匯率居高不下的輸家拿起關稅這一傳統的貿易武器,那將導致災難,而它們這樣做將是合乎常理的,也許從政治上講也是必要的。
其次,投資者仍試圖讓貨幣偏離其根本價值。套息交易重現,有時美元取代了日元當初的地位。不斷增長的新興市場以及商品出口大國的貨幣則在升值。
這樣看來,存在著雙重風險。首先貨幣戰爭的“輸家”會突然行動,發動貿易戰;其次,貨幣交易商會像2008年那樣陷入困境,損失慘重。他們的損失會波及金融體系的其他領域,導致不可收拾的局面。
如果各國都想削弱本國貨幣,那么結果就是對法定貨幣的信心降低。這正在推高金價。如果談論貨幣“戰爭”真的有什么意義的話,那么至少意義之一是在這場戰爭中,沒有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