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8日在由全國政協主辦的“21世紀論壇”上呼吁,為應對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新挑戰,中國應當完善工傷保險制度,以促進就業和穩定社會。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孫淑菡說,中國正處于大規模的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城鎮勞動者面臨著轉換工作環境與就業崗位的壓力和新的職業風險,鄉村勞動者大規模地向非農產業轉移,新的勞動環境、勞動工具與勞動方式的出現不可避免會帶來新的勞動風險。 “因此,原有的勞動保護制度與工傷保險制度受到很大的挑戰,必須從挑戰中尋求機遇,探索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工傷保險發展道路!睂O淑菡說。 孫淑菡認為,伴隨經濟的迅速發展,“新”、“老”職業風險出現并存的趨勢。傳統風險依然存在且影響深遠的同時,諸多新風險也日益顯現,如慢性病、人口流動、肌肉骨骼異常、工作壓力及快速流水線單調作業等所致心理障礙等,與傳統的工業事故傷害相比變得更為復雜和難以處理,增加了制度發展的難度,是一項嚴峻的挑戰。 數據顯示,截止到2009年底,我國工傷保險參保人數為14896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109萬人,其中包括農民工約5587萬人。 德國法定工傷保險同業公會總會主席伯爾樂說,控制與減少職業風險,努力增強勞動者的工作安全性,是政府、雇主以及整個社會都應當給予高度重視并切實承擔的重要責任。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鄭尚元說,我國具體工傷制度應當比照醫療保險的“大病”醫保規則,先將大部分喪失勞動能力、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等職工完全納入工傷保險之范疇,強化工傷保險之“強制性”,使“未參加工傷保險而出現工傷事故傷害、死亡之用人單位所承擔的法律責任”刑事化,推動所有用人單位參加工傷保險,夯實工傷保險基金,落實工傷補償基金支付。 中歐社會保障合作項目養老保險、工傷保險專家韓標說,在中國和許多歐洲國家中,健康與安全政策是與工傷保險政策相分離的。應當通過實施嚴格的健康與安全制度,減少工傷和死亡的數字,降低工傷保險的支出,減少對工傷人員及其家屬所造成的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