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信用”二字的成色,在經歷著挑戰。 日前,各家上市銀行相繼披露中報,針對信用卡業務,各家幾乎是眾口一詞,那就是:發展良好。興業銀行的說法是,“信用卡業務方面,公司堅持理性、穩健的發展思路,根據市場狀況及時調整優化經營策略,業務轉型成效進一步顯現,各項信用卡業務指標呈現平穩增長態勢!
不過,細究信用卡業務數據,“平穩增長”的不僅僅是發卡量、業務收入,信用卡貸款中的不良余額,今年上半年也是在“增長”
——盡管不良率在下降。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上半年信用卡貸款不良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信用卡貸款增量,以及各家銀行加快了核銷不良的步伐。
一增一降耐人尋味
與去年同期多家銀行信用卡貸款不良率出現攀升的情況不同,今年上半年,中報披露信用卡不良率數據的5家銀行,其信用卡不良率均出現了下降。 其中,招行不良率從年初的2.81%下降到了年中的2.44%,下降了0.37個百分點。農行、中行、興業、深發展等銀行的信用卡貸款不良率則分別下降0.35、0.48、0.38、0.45個百分點。 而在去年同期,招行、興業、深發展的信用卡貸款的不良率上升幅度均在0.5個百分點以上。上升最多的深發展,升幅達到1.61個百分點。
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第二季度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73.02億元,較第一季度減少15.02億元,下降17.1%;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占期末應償信貸總額的2.5%,較第一季度下降1個百分點。 信用卡風險是否真如多家銀行所稱的“不良貸款及不良率得到了有效控制”呢?只怕未必。 16家上市銀行中披露信用卡貸款不良額的,僅農行和中行兩家。從這兩家的數據來看,今年上半年信用卡貸款不良余額分別增加了34%和29%。
緣于貸款規模擴張
記者整理上市各家銀行的中報發現,在5家公布了信用卡不良率的銀行中,包括不良額大幅飆升的農行和中行,信用卡不良率均出現了下降。很明顯,此種信用卡貸款不良率的下降,完全緣于新增貸款的增加,也就是說做大分母,讓不良率下去了。 央行的數據顯示,截至第二季度末,信用卡授信總額1.64萬億元,較第一季度增加1626億元,增長11.0%;期末應償信貸總額2877億元,較第一季度增加391億元,增長15.8%。 在中報顯示的各家銀行中,發卡量和信用卡貸款額度增加迅速。工行的信用卡透支增加149.87億元,增長40.6%,發卡量增加13.20%。 建行信用卡累計發卡達2,638
萬張,消費交易額達1,802.66
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43.38%。 中報數據顯示,截止到6月30日,14家上市銀行信用卡貸款余額為2881億元,比年初增加了455億元,增幅18.76%。 不過,像中信、浦發這類一向善于在信用卡領域長袖善舞的銀行,今年上半年的信用卡貸款增長卻不多。浦發信用卡貸款余額為143.46億元人民幣,比年初增長3.08%;浦發、民生、寧波銀行上半年信用卡貸款更是負增長。 中信在中報里高調披露信用卡的盈利情況,指信用卡業務收入達11.28億元,同比增長14.55%;實現稅前盈利3.3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64.12%,已經超過2009年全年稅前盈利。就是絕口不提信用卡貸款的不良情況。 業內人士分析,中信上半年信用卡貸款增加不多,其不良率變化情況可能不太樂觀。
“以量補質”難長久
在以量補質階段,信用卡貸款風險尚能不爆發出來。不過,這種局面難以長久。 央行數據顯示,二季度銀行卡發卡量持續穩定增長,但是同比增速持續回落。截至第二季度末,全國信用卡累計發卡量為2.07億張,同比增長27.4%,增速較上年同期回落5.5個百分點。 各家銀行在信用卡上的跑馬圈地、粗放經營模式,也日漸為監管部門不容。日前,銀監會就發布了規范信用卡的征求意見稿,要求各家銀行不得在發卡環節搞惡性競爭。這些舉措對銀行搞規模擴張掩蓋不良無疑會形成制約。 據央行統計,目前全國信用卡人均擁有量達到0.16張,而在北京、上海,信用卡人均擁有量更是達到1張以上,分別為1.06張、1.01張。 一位股份制銀行的信用卡中心總經理告訴記者,信用卡貸款不良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第一,是由于透支借貸的增加,也就是分母增大了;第二,各家銀行上半年贏利情況都還不錯,因此很多行加大了不良資產的核銷力度,也就是分子做小了。一增一減之間,不良率自然就變小了。 至于核銷不良資產的推進,在銀行中報中也有顯露,農行中報就稱:“有序推進信用卡內部評級項目開展和階段性成果應用,不斷加大信用卡風險管理IT
系統建設力度,積極開展信用卡委外催收和呆賬核銷! 以此看來,信用卡的不良率產生的本質并沒有根本性的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