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銀信合作產品被規范后,銀行理財市場的格局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對投資者而言,高風險、高收益的信貸類產品逐漸退出后,選擇理財產品難度隨著上升。業內人士表示,銀行理財產品不等于存款,除了有明確收益保障的產品外,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潛在風險,且部分銀行理財產品在發行和提前贖回時會收取一定的費用。因此,投資者選擇銀行理財產品,在關注收益率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其風險和費用等問題。
近期,隨著信貸類產品低迷,結構類產品以其相對較高的收益率獲得投資者廣泛關注,而銀行發行該類產品熱情隨之上升。根據普益財富最新統計,8月13日至8月19日的7天里,結構性理財產品發行數量較前一周大幅增加13款,而據財匯資訊不完全統計,上周在售116款銀行理財產品中,結構性產品占比也達16%。 單從最高預期收益率看,結構性產品確有其優勢。如花旗銀行今年6月25日發行的“掛鉤中國和新加坡指數基金”1年期人民幣結構性投資賬戶,最高預期收益率可達37%。而恒生銀行7月7日發行的“月月賞”股票掛鉤部分保本美元理財產品最高預期收益率達36%。其他同類產品,預期最高收益率也多在10%以上,與預期年化收益率2%-3%的固定收益類產品相比,顯然很有吸引力。 不過,業內人士提醒投資者,雖然最高預期收益率看上去很美,但實際上要拿到最高收益率可能性極低。以花旗銀行“掛鉤中國和新加坡指數基金”為例,其掛鉤標的為盈富基金、新華富時A50中國指數基金、MSCI新加坡指數基金。若要實現潛在最高到期投資收益率37%,需同時滿足在觀測期內從未發生觸發事件,且最后估值日3只掛鉤基金表現均等于37%等條件。若在觀察期內,掛鉤標的漲幅已觸及37%,則實際年化收益率僅2.25%;而若到期時,任一掛鉤標漲幅等于或小于零,則投資者只能拿回本金。 業內人士表示,結構性理財產品屬高風險投資產品,如果市場情況與投資者觀點不同,則投資者只能在產品到期時獲得受保障部分的投資本金。而近年來結構性產品發生“零收益”,甚至“負收益”并不少見,僅今年就已有約20款銀行結構性產品出現了“零收益”。 除了關注風險,業內人士提醒投資者關注理財產品相關費用,一方面,部分產品會收取銷售服務費、管理費等,另一方面,若投資者提前贖回產品,銀行一般要收取一定比例的提前贖回額外違約金,數額一般在認購額2%-3%,因此投資者不可忽略這一問題,以免相關費用吞噬產品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