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指從2010年伊始,即開始漫漫下跌之路。從年初最高3307點,至7月初最低2320點,下跌接近千點,幅度近30%。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國家對房地產行業的宏觀調控導致地產、金融等權重板塊領跌股指。二是經濟結構轉型當中存在的不確定性,使投資者對我國經濟發展存在擔憂,信心缺失導致指數持續下行。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支撐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人口紅利、土地紅利等因素逐漸消失,中國經濟迫切需要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從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看,投資方面,國內基礎設施建設及城鎮化是重點;消費上,重點在于促進零售消費而非僅靠房地產涉及的耐用消費品拉動;出口方面,傳統出口地區如歐美等地增長空間有限,東盟等新興經濟體是增長重點。調整經濟結構,促進新興產業發展就是在這一背景之下提出的。目前調結構的經濟政策,長期來看是有利于中國經濟發展的,下半年經濟數據的回落也僅是增長幅度的放緩而非經濟走壞。從上述角度而言,未來中國經濟有保持平穩增長的能力,投資者勿需過于悲觀。
四季度有望突破底部振蕩區域
下半年經濟平穩增長與調結構、調宏觀的平衡過程將使股指運行呈現“猶豫”的特點,而適度收緊的貨幣政策也使市場面臨資金的壓力。下半年市場投資熱點依然集中在以新疆板塊為代表的區域經濟及以新能源為代表的新興經濟板塊,產業結構調整掀起的公司合并重組浪潮也有可能成為熱門題材。但相關題材板塊的炒作將呈現此起彼伏的特征,對大盤指數的貢獻有限。綜合而言,市場不乏投資機會但股指缺乏整體利好,因此股指大幅向上的概率極低,股指呈現低位振蕩并逐步走出底部區域的可能性較大。2010年宏觀經濟形勢的復雜性增大了期指投資的操作難度,指數是否見底及何時見底則是市場分歧最大的地方。綜合宏觀經濟形勢及股指走勢較經濟形勢先行的特點,加之權重股目前已呈現出跌無可跌的趨勢,我們傾向于指數已達底部區域,繼續下跌空間有限,除非中國經濟全面走壞,否則指數難以再創出新低。從上證指數技術形態看,三季度上證指數在2008年末反彈低點至2009年8月反彈高點的半分位置回撤2/3附近,即在2300點—2600點這一區域振蕩盤底的概率較大。隨著宏觀調控各項政策的細化落實及投資者恐慌心理的逐漸減弱,加之對上市公司年報的良好預期,“業績浪”有望推動股指在四季度走出盤整區域,挑戰3000點大關。
期指走勢預判
1.期指跟隨現指走 期指至4月16日上市以來,整體呈現下行走勢,各合約與滬深300指數走勢一致,尤其是主力合約更表現出極強的跟隨性。由于期指規模有限,對現貨指數難以產生有效引導,目前期指維持日均30余萬手的成交量、2萬—3萬余手的持倉量,對應日成交金額400多億元,并未大幅超過滬深300現貨指數成交量;而期指持倉金額在40億元以下,對應金融資產剛達萬億元,大大低于滬深300指數近13萬億的流通市值。因此若市場規模未見明顯擴大,則期指走勢均唯現指馬首是瞻,不改跟隨特點。預計若期指成交量達到現指的2—3倍,或者期指對應的金融資產可以和現指市值相當時,期指才會表現出對現貨指數走勢的引導性。
2.靈敏性強于現指 雖然期指跟隨現指走,但日內的靈敏性卻強于現指。在關鍵的轉折點上,期指往往先于現指而動,這主要由于兩個原因,一是對于同樣的市場消息,期指直接反應在指數漲跌上,而現指卻通過300只股票的反應變化。二是部分投資者在日內操作時,盯住權重股,比如大盤未動但某一權重股已動時,即在期指上進行操作,從而使期指表現更為靈敏。
3.價差合理、套利機會逐漸減少 期指上市初期,呈出現過多次明顯的套利機會,主要是近月與遠月合約間的價差套利。隨著期指運行的日漸成熟及套利資金的廣泛參與,這些不合理的價差被逐漸抹平,套利機會消失。目前期指運行過程中,難以出現明顯的套利機會,四個合約之間的價差合理,近月與遠月合約的強弱關系也能充分反應市場對經濟運行的短期與中期預期。 由于期指表現出了對現指極強的跟隨性,尤其是主力合約,因此投資者完全可以根據對大盤指數的走勢分析,為期指投資提供操作思路。我們認為,下半年期指走勢與現貨指數相同,第三季度期指將在2450點—2800點之間振蕩筑底,隨著四季度現貨指數反彈,期指也將突破底部區域,挑戰3200點整數關口。 在第三季度期指振蕩盤底時段,建議投資者以日內操作為主,重視技術指標及重要支撐壓力位的運用,對期指的運行方向勿需太過介意。在整體的振蕩市中,由于并無明顯方向,因此重視技術面順勢而為才是最好的投資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