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站在大師的背影之后,希望抓住和留下更多。其中的意義絕不僅僅是對故去者的懷念,更多的期許是今天的反思以及為未來存續種子。
大師遠去的時代
2009年: 5月26日,丁聰去世,享年93歲。 7月11日,任繼愈去世,享年93歲。同日,季羨林去世,享年98歲。 11月23日,楊憲益去世,享年95歲。 11月28日,王世襄去世,享年95歲。
2010年: 2月21日,張仃去世,享年93歲。 6月13日,華君武去世,享年95歲。 6月25日,吳冠中去世,享年91歲。
6月26日,排在新浪微博熱門話題排行榜首位的名字是“吳冠中”,在吳先生去世之前,他的名字鮮為公眾熱議,媒體追逐的也常常只是他的畫作又以怎樣的天價在拍賣行成交。比起時下眾多時髦的、喧鬧的、弄潮兒似的各色文化人物,吳冠中似乎從未曾進入到當下的“主流”視線中。然而,隨著他逝世消息的傳出,有關他的藝術成就,他的生前言論以及各種生活細節逐漸被公眾所了解,于是,人們看到了一位無論是在藝術造詣、藝術品格方面,還是在生活態度與待人處世方面,都堪稱大師的文化巨匠。 媒體用“中國最貴畫家”來標識他的頭銜,也有評論稱呼他是“中國美術界的魯迅”,還有網友整理他生前曾經講過的話,許多文化界人士和社會名人也紛紛撰文紀念……吳冠中逝世的后效應之大,也許是輿論始料不及的,但,又是必然的。在一個浮躁的時代,文化已經自覺不自覺地被認定為邊緣化的話題,這一似乎與實際生活沒有切實聯系的領域,被忽視,被遠離,甚至被遺忘。然而,吳冠中先生逝世的消息,引發了公眾層面的普遍關注與討論,從中不難看出,今天的中國老百姓并沒有漠視文化的重要性,相反,他們的內心依然將文化視為社會的高標元素,期待文化能夠引領時代精神,他們對如吳冠中等先生的故去所表達的惋惜和追思,恰恰投射出當下大多數人對文化抱持的理想和期許。 作為享有世界聲譽的中國著名畫家,吳冠中身后留下了眾多不能用金錢衡量價值的珍貴畫作;另一方面,作為一位文化人物,他的言行與品格更是當下求而不得的。因此,社會各界對吳冠中的紀念和追思,事實上,也是在對一些失落已久的文化品格的紀念和追思。 逝世消息引發網絡熱議……逝去的大師和失落的文化 截至7月4日,有關吳冠中的紀念仍在繼續。新浪微博
“吳冠中”的關聯博文已經達到8900余條,其中單條微博博文的轉發次數高達2600余次。網名bj7980后的網友留言說:“社會生活的世俗化、物質化,無人可擋。不過,任何時候,有些人還在追求真善美。難得難得!”這番話不僅是給予吳先生的贊美,同樣,也道出了人們追憶他的內在動因。 如
《新周刊》、《中國新聞周刊》、《讀者-原創版》、新浪文化讀書頻道和新浪財經頻道等等媒體,都第一時間通過微博即時發布了簡短的消息和紀念文字,而包括鄭淵潔、陳丹青、易中天、許江、范迪安等眾多文化藝術界人士也通過文章或訪問,從不同角度紀念吳冠中。 《新周刊》在微博中摘錄了吳冠中生前講過的一段話:“中國沒有魯迅,這個國家骨頭要軟得多。所以我講過很狂的話,齊白石是大畫家,我說過‘100個齊白石抵不過一個魯迅’,當然不好比,但我覺得齊白石少幾個對于這個國家關系不是很大,但沒有魯迅,這個民族的心態就不行……”吳冠中所說的“狂語”出自他的自傳《我負丹青》,他說:“在我看來,100個齊白石也抵不上一個魯迅的社會功能,多個少個齊白石無所謂,但少了一個魯迅,中國人的脊梁就少半截。我不該學丹青,我該學文學,成為魯迅那樣的文學家。從這個角度來說,是丹青負我。
”他的“狂”正是他作為一位藝術工作者一生堅守文化品格的表現,“狂”的表象下,是他執著文化的“真”。曾經,他針對美協、畫院的發言,也掀起過不小的風波,他說:“全世界可能就中國有吧(美協、畫院)。國外協會也有很多,但它們都靠作品生存。美國不養畫家,法國只給一些有才華的窮畫家提供廉價畫室,而中國卻有這么多養畫家的畫院,從中央到地方,養了一大群不下蛋的雞。社會不養詩人、畫家,藝術家沒有吃過苦、沒有感情和心靈的波動成長不起來。
”這段話也是在以新浪微博為代表的網絡平臺上傳播率極高的一段話。
紀念是為了反思當下 期許未來
而吳冠中一生節儉、隨性的生活態度也是引發討論的重要方面。吳先生的畫作《交河故城》曾以4070萬元人民幣的天價被拍賣,但他處之泰然。新浪文化頻道微博中這樣寫道:“隨著吳老的離世,他鮮為人知的‘蝸居’經歷開始浮現在人們面前。吳老作品總成交額達17.8億元,在中國畫家中僅次于齊白石。然而,他晚年一直住在北京方莊一套兩居室的家中。書房不足5平方米,但就是在這間袖珍書房里,他寫下了100多萬字的散文隨筆。這樣的老人,我們懷念他。”網友“天涯亭”認為,吳冠中是“很真實、很純樸的一個真正的藝術追求者”。名為“何周慧”的網友說:“在學校的時候,聽過一次他的講座,當時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同學提問‘你一生坎坷,但怎么一直保持激情和創作的沖動?’,吳老回答:‘我沒有沖動,我內心一直很平靜!
’。
” 除了是一位藝術家之外,吳冠中也是思想者。與當下備受追捧的文化偶像不同,他并沒有新鮮、刺激、緊跟潮流的文化產品提供給如今的年輕人,當然,他也不是大多數“80后”、“90后”談論的對象,但是,他的一句話,“代溝不是以時代來劃分的,而是以思想來劃分的”,卻在網上被無數新生代網友傳播和推崇。可見,文化的感染力不是以年齡來劃分的,文化的受眾有著共同的需求。 不久前,記者曾就有關文化的話題專訪著名出版家俞曉群,他說:“如果失去對文化的堅守,對于民族和國家來說,后果是非常可怕的。……經濟繁榮了并不代表文化就已經也跟著繁榮了,文化的繁榮也不是電視里載歌載舞就能夠代表的。”這是許多人共同的憂慮,憂慮之中也夾雜著共同的盼望。一年前,季羨林和任繼愈兩位先生同日辭世,掀起巨大的紀念熱潮;一年后,吳冠中先生的離去,也同樣喚起了民眾的集體性思考。人們站在大師的背影之后,希望抓住和留下更多。其中的意義絕不僅僅是對故去者的懷念,更多的期許是今天的反思以及為未來存續種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