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Visa在6月初驟然宣布“封殺”銀聯雙幣卡海外通道,將雙方的暗戰擺上桌面以來,在大半個月的交戰中,雙方陷入膠著狀態。然而,在看似平靜的表象背后,雙方的博弈暗流涌動,玄機四伏,雙方品牌營銷戰持續升級。
自Visa在6月初驟然宣布“封殺”銀聯雙幣卡海外通道,將雙方的暗戰擺上桌面以來,資深信用卡研究人士董崢便一直冷眼旁觀Visa與銀聯的交戰。
如董崢所預期的那樣,在大半個月的交戰中,Visa沒有升級“戰事”,但也沒有妥協的打算;銀聯方面也表現出同樣的姿態。雙方陷入膠著狀態。
然而董崢發現,平靜的只是表象,事實上,雙方的博弈暗流涌動,玄機四伏,尤其是不斷壯大中的銀聯,一方面加緊與國際銀行卡產業主流機構、境外合作機構“聯絡感情”,一方面加速推行銀聯標準IC卡,以反擊Visa的“封殺”;而那邊廂Visa避重就輕,在這場銀行卡通道風暴中進行了一場品牌營銷戰。
加速推行自主權IC卡
5月19日,央行發布了《中國金融集成電路(IC)卡規范》(2010年版),對2005年的版本進行了修訂、補充和完善。這是我國具有自主制定權的PBOC2.0標準芯片卡(IC卡)的規范文件。
據《中國經營報》的報道,央行擬定商業銀行發行IC卡時間表為:國有商業銀行應在2010年年底前全面發行金融IC卡;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應在2012年年底前全面發行金融IC卡;自2015年1月1日起,所有新發行的銀行卡應為金融IC卡。
銀聯相關人士對上述時間表不置可否。事實上,自Visa挑起戰事以來,銀聯的官方口徑一直很謹慎,除了指責Visa傷害持卡人權益的觀點之外,對其他提問無一言回應。“這事實在太敏感,沒法說。” 與銀聯謹語慎言不同的是,作為銀聯的股東,國內銀行大佬們已開始用實際行動表明自己的立場。 6月18日,全球最大市值銀行工商銀行在其官網刊登了一篇名為《芯片卡讓生活更精彩》的新聞稿。文中提及的“芯片卡”正是PBOC2.0標準IC卡。 工商銀行新聞發言人汪振寧表示自己未曾見到上述時間表,但他告訴記者,2009年工行已在全國率先開始全面推廣IC卡,截至2010年5月底,所發行的IC卡超過550萬張,其中IC信用卡達538萬張,為國內同業中推行IC卡最快、規模最大的銀行。 6月19日,交通銀行宣布攜手中國聯通和中國銀聯,在上海推出以手機SIM卡實現銀行支付功能的太平洋聯通聯名IC借記卡。這同樣是一張符合PBOC2.0標準的IC卡。 交通銀行個人金融業務部總經理王衛東表示,這張IC卡的推出,“標志著交通銀行金融支付的創新進入新的階段,即以IC卡的多功能應用推動銀行卡由磁條卡向IC卡遷移,使銀行卡向更安全、更高效、更便捷的方向轉移”。 這不是交行推出的第一張PBOC2.0標準IC卡。2009年12月28日,交行就在上海推出第一張PBOC2.0標準IC卡,今年以來先后推出了用于世博園區快速支付的非接觸太平洋預付卡、太平洋長沙市民IC卡、太平洋世博會寧波論壇主題IC卡等多張銀行卡。 此外,在銀聯的推動下,PBOC2.0標準IC卡在四川、湖南、廈門、寧波等地進行試點。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5月,寧波金融IC卡發卡量已超過16萬張,不僅能在5000多家商戶刷卡消費,還可在當地公交線路刷卡應用。作為全國首批金融IC卡試點城市之一的廈門,于2011年起將不再發行磁條卡,取而代之IC卡,并用五年時間將銀行卡全面普及為IC卡。 種種信息顯示,國內銀行業正以抱團的姿態,加速推廣我國具有自主制定權的IC卡。 對銀聯緊鑼密鼓推行自有標準IC卡的舉動,Visa北京首席代表趙卉回應稱:“抱歉,我們無法提供任何具體評價,因為到目前為止,我們尚未看到有關此方面的具體規定或詳細信息。” 與此同時,銀聯也加緊與國際銀行卡產業機構“聯誼”。6月8日-9日,在Visa引發的“封殺”風暴發展到高潮時,銀聯低調地在上海舉辦了2010年國際業務研討會。 銀聯相關人士沒有回應此次會議與Visa事件是否有直接關系的問題。可以確定的是,與會人士包括來自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韓國、新加坡、阿聯酋、埃及等國家和地區的銀聯境外合作機構負責人。而會議的議題則包括中國銀聯境外業務、銀聯品牌國際化以及國際合作等方面。 銀聯相關人士表示,全球銀行卡產業已進入全新的發展時期,中國正在成為重要的銀行卡產業大國,為全球銀行卡產業帶來新的機遇,中國銀聯也隨之成為國際重要的銀行卡組織之一。 事實上,近年來中國銀聯與境外機構在市場拓展、收單、發卡及創新業務等方面的合作日益密切。截至2010年4月底,與中國銀聯開展業務合作的境外機構近200家,銀聯卡國際受理業務已擴展到90個國家和地區,銀聯卡全球受理網絡日漸形成。
IC卡成本之困
在董崢看來,雖然從長遠看IC卡取代磁條卡是必然趨勢,但近期國內密集推行IC卡的行動,更大的意義在于對Visa的一種制衡、示威和警醒作用。 “推行IC卡最大的難題是成本問題,這是銀聯、發卡行、商家都繞不過去的障礙,因此不可能一步到位完成IC卡對磁條卡的取代。” 董崢表示,我國醞釀PBOC2.0標準IC卡已不是一年兩年,從2005年就明確要上馬,之所以難產多年,除了該標準自身的研發是否成熟、市場是否接納等原因之外,還必須考慮轉換成本。 董崢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卡成本計,磁條卡的成本是2元/張,IC卡成本約為20元/張,迄今我國共發行了22億張銀行卡,若以其中30%的活卡率來計算,為了不影響使用,將約有6.6億張卡需盡快置換,其換卡成本將高達132億元。 “這還沒算上POS機、ATM機等機具的更換、升級成本。”董崢指出,“這么長時間以來,Visa、萬事達卡等國際卡組織適用的EMV標準在中國也沒能鋪開,國際卡組織對轉換成本的顧忌也是一個重要原因—轉換成本由誰來承擔?卡組織、發卡行還是持卡人?” 董崢指出,此前我國一直以免費形式發行銀行卡,甚至還要附送或大或小的禮物來吸引客戶,若現在要持卡人出錢換IC卡,持卡人能接受嗎? 工行新聞發言人汪振寧沒有直接回應發卡行是否完全自行承擔發IC卡的成本的問題,但他強調,發行IC卡并“不對持卡人收取額外費用”。 值得注意的是,迄今工行發行的550多萬張IC卡,主要面對高端持卡人群,如IC信用卡針對白金信用卡持有人,芯片借記卡則面對該行的理財金賬戶客戶群。 這意味著要擁有這張IC信用卡的門檻不低,如“持卡年消費金額達10萬元且消費筆數達24筆”、“半年日均存款達50萬元”或“個人存款達100萬元”等。 此外,國內現行發行的IC卡在發行范圍和卡功能方面有一定局限性,具有明顯的試水性質。如交行發行的太平洋長沙市民IC卡僅針對長沙市民;工行的“廣深鐵路金融卡”對于不搭乘廣深鐵路“和諧號”動車組的持卡人意義就不是那么大。 汪振寧承認,IC卡置換磁條卡得一步步來,無法一步到位。 而對于機具升級成本的問題,汪振寧表示,工行90%以上的自助機具已可以受理IC卡。“機具改造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復雜,只要升級一下就可以了,這有利于IC卡的推廣。” 截至2009年底,我國共有POS機具241萬臺,ATM機超過21萬臺。
Visa意在“營銷”?
在董崢看來,由Visa一手導演的這場風暴,很可能是Visa有意無意進行的一場“品牌營銷戰”。 “從時間上說,Visa在6月初向會員銀行發函從而引發‘封殺’事件;當事件進入白熱化時,6月11日南非世界杯開幕,而人們的視線從Visa與銀聯的口水戰中轉向世界杯賽場時,看到的竟然還是‘VISA’—Visa首次取代萬事達卡成為世界杯的贊助商,其廣告牌出現在世界杯賽場周圍;其閉幕是在7月12日;坊間流傳的Visa將正式實施對‘4’字頭雙幣卡的限制政策是從8月開始……”董崢指出,這幾個時間點太巧了,正好形成一個營銷事件的起承轉合,令人不得不聯想到Visa此次舉動是否一場有意為之的“品牌營銷戰”。 不過對于“8月1日”這個執行期限,Visa北京首席代表趙卉表示:“沒有這個期限。媒體要炒作是媒體的事情。”趙卉強調:要求會員銀行將“4”字頭卡通過Visa通道結算,“這并非一項新的措施,也不針對中國銀聯或任何其他支付網絡”。 趙卉稱,若發現會員銀行有違反運作規章的行為時,便會向其發函強調遵守雙方已達成的協議,并要求它們糾正違規操作。這個口徑與之前媒體盛傳的“收單行將受重罰”已有區別。 董崢表示,事到如今,是否執行處罰政策,何時執行處罰政策,對Visa來說其實已經不那么重要。“在整個事件過程中,Visa在國內外媒體上的曝光度,是任何廣告形式都不可比擬的。無論Visa是否有意為之,只能說它客觀上實施了一場高明的品牌營銷。而銀聯與其相比還有距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