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閩浙贛結合部的南平,是福建省面積最大的設區市,下轄10個縣(區、市),也是福建省唯一一個以設區市為單位的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在過去的10年,這個被譽為地球上同一緯度生態環境保護最好的地區,創新摸索一條從注重生態保護向協調發展的生態效益型經濟體系的轉型之路。南平,一個生態大市的光榮與夢想由此延伸開來。
山清水秀,生態環境優良,是“地球上同一緯度生態環境保護最好的地區”
2008年,四川大學建筑與環境學院教授周波接到千里之外的福建省南平市政府邀請,為即將鋪開的南平市生態建設總體規劃“出點子”。周教授一踏足南平,就被這里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所震撼。他帶領課題組在2009年完成的《南平市生態市建設總體規劃綱要》中如數家珍般地列舉南平的生態優勢: 2.63萬平方米的南平大地上,擁有山地面積3168萬畝,占全省25%,居第一位;林地面積3259萬畝,森林覆蓋率74.7%,活立木蓄積量1.18億立方米,居全省首位,素有“南方林海”“華東天然氧吧”之稱,下轄的建甌、順昌、武夷山等3個縣市被評為中國竹子之鄉;全市水資源量507.3億立方米,境內水能資源蘊藏量380多萬千瓦,居全省第一位…… 全市有1個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地,1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處國家級旅游度假區,1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處國家森林公園,1處國家級水利風景區,10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夷山自然保護區物種特別豐富,是中國東南大陸現有面積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中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這里被中外生物學家譽為“蛇的王國”“昆蟲世界”“鳥的天堂”“世界生物模式標本的產地”“研究亞洲兩棲爬行動物的鑰匙”等。 閩北文化積淀深厚,歷史上曾出了2000多位進士和17位宰相,歷史文化名人朱熹在此生活50年,是福建文化的發源地之一,閩越文化的搖籃,傳承千年始終蘊涵著“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質樸生態觀。 周教授用最簡單的一句話總結道:“南平山青水秀,生態環境優良,是地球上同一緯度生態環境保護最好的地區。”
從生態示范區向生態市邁進,生態建設走上了從注重保護向協調發展的轉型之路
南平生態條件可以說是“天生麗質”。在如何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問題上,過去的10年間,南平市逐漸摸索出一條從注重生態保護向協調發展的生態效益型經濟體系的轉型之路。 2000年3月,在當年召開的全國“兩會”,時任南平市委書記的李川聯名11位全國人大代表向大會提出了“關于將南平市納入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建設成員地區的建議”,原國家環保總局對該建議作了答復,表示贊同,并于2001年6月正式批準南平市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建設試點市。 7年之后,南平市建設國家生態示范區順利通過國家環保部的考核驗收。南平市緊接著就制定出臺了《南平市生態市建設總體規劃綱要》。“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建設與生態市建設兩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生態示范區主要強調的是生態和環境的保護,而生態市建設主要強調的是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南平市發改委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從生態示范區向生態市的邁進,實質上是,南平市生態建設走上了從注重保護向協調發展的轉型之路。 轉型之初的2003年,作為生態大市的南平也是農業大市,時任市委書記的徐謙提出“突出工業、突破工業”發展戰略,即緊緊抓住國際國內產業大轉移的戰略機遇,走新型生態效益型工業化路子。如今,這一指導思想寫入了《南平市生態市建設總體規劃綱要》。 徐謙認為:“南平市在創建生態示范區的基礎上,進一步建設生態市,這與南平海峽西岸綠色腹地和前鋒平臺的目標定位是吻合的。”
生態市建設將是一項系統工程,也將引領區域經濟的綠色發展新途徑
南平市發改委有關負責人介紹說,從整個大的國際環境來看,自金融危機發生以來,美國、歐洲一些國家紛紛推出“綠色新政”,提倡發展綠色經濟。綠色經濟并不是一個新名詞,我國提出建設生態省、生態市、生態縣,也就是要發展綠色、低碳經濟,實現發展方式轉變。南平正是抓住了有利時機,全面實施生態市建設總體規劃綱要,力爭到2017年把南平建設成為生態結構合理、生態經濟發達、生態環境優美、生態安全可靠、生態文化繁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化生態市。 然而,四川大學建筑與環境學院教授周波在考察中毫不諱言地指出,南平在生態市建設指標體系中的若干經濟發展指標將會是達標的“難點”。 2010年南平全市工業單位GDP能耗預計為1.18噸標準煤/萬元,如果2015年要達到生態市標準,那么“十二五”期間單位GDP能耗下降率要達25%,隨著南平經濟加快發展,能耗下降空間減少,要按期達標,難度較大。 2008年南平市工業增加值新鮮水耗為83立方米/萬元,因為南平市地處南方多雨地區,水量充沛,用水成本低,這項指標要降低到達標的20立方米/萬元,難度也是較大的。 南平市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認為,生態市建設將是一項系統工程,也將引領區域經濟的綠色發展新途徑。需要集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投入到生態項目的建設中來;需要去研究、推廣和應用新的節能環保技術和發展新能源;需要各個經濟實體發展新興的綠色產業,促進經濟結構調整;需要不斷的宣傳教育,培養公民的綠色消費理念,促進公民生態環保意識的再提高;需要綜合運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經濟手段去解決生態市建設中遇到的經濟發展、生態文明建設,三者有機結合起來,正確處理好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發展質量、發展效益的整體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