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森林生長動態模型項目歷時近一年的科研項目順利通過鑒定,終獲成功。由東北林業大學博士生導師李鳳日等9名專家組成的項目鑒定委員會對此課題給予高度評價,認為該研究針對性、實用性強,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可以在林業生產經營管理中推廣應用。 據了解,森林生長動態模型是掌握和預測森林生長發育過程的重要方法手段。森林生長動態模型的建立,可以預測不同間隔期的森林蓄積、斷面積、平均胸徑、樹高、株數等35個動態數據,經檢驗公頃蓄積、斷面積精度都在95%以上。該項目改進了林區森林資源檔案更新、森林資源監測、森林收獲量、森林生長量調查技術方法,提高了采伐限額編制、森林經營決策水平,填補了林區數量化評價森林立地質量指標的空白。
模型能夠適時反映森林資源現狀,是當今數理統計學科在林業科學中應用的一個范例。
建立森林生長動態模型是科學經營森林的有效手段,是林區多年的夙愿。隨著林區森林資源監測體系的建立,森林資源的動態管理也提到了重要位置上來。十年一輪的森林資源二類調查建立了森林資源檔案,但靜態的數據信息在時效上很難滿足現代森林經營管理的需要。森林生長動態模型可以較為客觀地反映林分的生長動態,借助模型的預估結果,能實現森林資源數據的適時更新,還可對各種育林措施的效應進行評價,為科學合理經營森林提供了重要依據。同時,模型應用后將徹底改變森林生長量的調查手段和方法,提高森調工作效率,節省人力資源和調查管理費用。
鑒定委員會認為,該課題通過建立森林生長動態模型進行森林資源檔案更新研究,具有針對性,立項準確。項目研究基礎數據翔實可靠,建模方法合理,理論性強,具有科學性和實用性。項目采用森林生長動態模型,對大區域重點國有林區森林資源檔案更新進行了系統研究,在國內屬首創,具有創新性。研究成果整體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可以在林業生產經營管理中推廣應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