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沈陽市區新貌。本報記者 李鋼 攝 |
 |
沈陽經濟區簡讀
沈陽經濟區位于東北地區南部,毗鄰渤海,地處東北亞中心地帶,是東北和環渤海都市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涵蓋了以沈陽為中心、半徑100公里范圍內的鞍山、撫順、本溪、營口、阜新、遼陽、鐵嶺8個省轄市,下轄7個縣級市、16個縣。區域面積7.5萬平方公里,占遼寧省的50.8%,東北三省的9.5%;人口2421萬人,占遼寧省的57.8%;城市化率達到65%。2009年,沈陽經濟區地區生產總值合計9984.7億元。 沈陽經濟區內擁有全國聞名的重化工業基地城市、國家一類對外開放口岸、東北地區最大的航空港、全國密度較高的一小時城際交通網絡,是國內乃至東北亞地區發展條件較優越的工業型城市密集區。 |
4月6日,遼寧省政府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沈陽經濟區獲國務院批準成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這是自2005年國務院批準上海浦東新區開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驗之后,我國批準的第8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也是唯一以“新型工業化”為主題的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承載著國家賦予的這一新的歷史使命,沈陽經濟區將為中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進行“先行先試”,并注定將成為東北經濟的新坐標而被載入史冊。 專家稱,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將破解東北老工業基地體制性、機制性和結構性難題,促其經濟發展方式向新型工業化轉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動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完成綜合配套改革目標,成為國家新型產業基地重要增長區;老工業基地體制機制創新先導區;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示范區、新型工業化帶動現代農業發展的先行區和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諧發展的生態文明區。
大沈陽終成“正果”
沈陽經濟區8城市具有天然的地緣關系,東方魯爾沈陽,鋼鐵之城鞍山、本溪,石化之城撫順,化纖之城遼陽,邊境城市丹東,港口城市營口,煤電之城阜新等,彼此之間水相系、山相連、人相親,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經濟地理單元。 這個區域日照豐富,雨熱同季,地勢自北向南,由東向西部傾斜,東部為長白山余脈,以山地為主,西部為廣闊的遼河平原,區域內水網密布,遼河水系橫貫其中。 上世紀80年代,被稱為中國改革實驗田的沈陽曾創造了中國改革歷史上無數個第一:第一家企業破產、第一家股票在美國上市、第一家企業租賃制試點、第一個技術市場、人才市場掛牌……在嘗試諸多試點的基礎上,沈陽市還尋求與周邊城市合作,提出建立中部城市群區域協作聯合體的設想。此后,在遼寧省省會城市沈陽的牽動下,成立了理事會協作組織,曾勾畫出帶有計劃經濟色彩的“遼寧中部城市群”區域協作的宏偉藍圖,后因虛的多,實的少,理事會變成“聯誼會”,區域經濟協作構想被擋在行政區劃等體制壁壘的門外“流產”。 全國政協委員、沈陽市政協主席劉雅琴說,進入新世紀,區域經濟發展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為促進沈陽經濟區區域一體化,沈陽市政協連續6年舉辦沈陽經濟區發展論壇,從全國各地邀請專家進言獻策,發表學術論文300余篇。“感到非常不易,去年全國兩會上,遼寧幾十名全國政協委員聯名簽署關于將沈陽經濟區設立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聯合建議書,在聯組討論時得到了有關部門和領導的關注,引起良好反響,這些都為沈陽經濟區一體化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劉雅琴說。 據遼寧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沈陽經濟區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張小普介紹,2003年,在國家實施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大背景下,遼寧省委、省政府審時度勢,將遼寧沿海經濟帶開放開發與遼寧中部城市群(沈陽經濟區)腹地發展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形成兩者互為支撐、良性互動發展的戰略布局,成為遼寧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鳥之兩翼、車之雙輪。 從2003年開始,沈陽經濟區內的各城市就已建立了高層協調機制,2005年4月7日,經濟區內城市正式簽署了包括交通運輸、產業發展等10個領域19項具體內容的“一攬子”協議,開展了商貿流通、信息產業、人才交流、科技創新等領域的50余項合作。經濟區內8城市召開了5次書記市長聯席會議。目前經濟區總體發展規劃已經頒布,各產業帶規劃、城鎮帶規劃業已出臺。沈撫同城化、沈本一體化以及沈鐵工業走廊、沈西工業走廊的開發建設,如火如荼,區域經濟發展迅速駛入快車道。 國務院《東北地區振興規劃》提出,“選擇符合條件的地區開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先行試驗一些重大的改革開放措施”。2008年4月,遼寧省委、省政府批準成立了遼寧省沈陽經濟區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沈陽經濟區全國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申報工作正式啟動。 遼寧省社會科學院省情研究所所長梁啟東認為,將沈陽經濟區設立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符合國家核心產業發展方向和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總體要求。當前,除東北地區,國家已批準浦東新區、濱海新區、成都和重慶、長株潭城市群、武漢都市圈等設立了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在東北選擇條件較好的沈陽經濟區進行綜合配套改革試驗,有利于加快區域協調發展,形成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區域發展新格局。
著力構建“一核、五帶、十群”
據了解,沈陽經濟區綜合配套改革框架令人振奮,它將充分發揮城際連接帶聚集效應,著力構建“一核、五帶、十群”。到2020年,沈陽經濟區將基本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綜合經濟實力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成為東北亞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 “一核”即建設沈陽特大經濟核心區。充分發揮沈陽的核心帶動和輻射作用,整合發展空間,拓展城市功能,打造世界級先進裝備制造業研發基地,建設區域性商貿物流和金融中心、科教文服務中心、高新技術產業中心,做大做強經濟總量,提升沈陽區域中心城市地位,逐步發展成為東北亞國際性中心城市。 “五帶”是以沈陽為中心規劃建設的沈撫產業經濟帶、沈本產業經濟帶、沈鐵產業經濟帶、沈遼鞍營經濟帶和沈阜產業經濟帶。“十群”即以五條城際連接帶為載體,打造沈西先進裝備制造、沈陽渾南電子信息、沈陽航空制造、鞍山達道灣鋼鐵深加工、營口仙人島石化、遼陽芳烴及化纖原料、撫順新型材料、本溪生物制藥、鐵嶺專用車改裝和阜新彰武林產品加工等十個主業突出、優勢明顯的產業集群。 專家認為,沈陽作為區域中心城市,世界級先進裝備制造業研發和制造基地重點布局在這里,在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中理應迅速提高經濟聚集力和輻射能力。目前遼寧省有關方面正在整合資源,推進沈撫、沈本、沈鐵、沈遼鞍營、沈阜五大產業經濟帶“無縫連接”。 2007年,國家首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暨裝備制造業發展示范區”在沈陽鐵西區掛牌,規模宏大的世界級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正在沈西工業走廊加緊建設,涌現出一大批代表裝備制造業先進水平的行業排頭兵企業,如沈陽機床集團、沈陽鼓風機集團、遠大集團、北方重工、特變電工沈變集團等,目前已具備與世界裝備制造業同類產品競爭的實力。日前,沈陽經濟技術開發區被國家工信部列為首批“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標志著沈陽經濟區以調整改造為起點的新型工業化走在了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前列。 鞍山地處沈西工業走廊和遼寧沿海經濟帶的中間地帶,將全面建設世界級鋼鐵生產及深加工集中區,成為沈陽經濟區重要的原材料基地。 撫順則加快沈撫新城建設,在沈撫兩市接壤地帶共建渾河北岸生態區和渾河南岸產業區。 本溪進一步向沈陽靠攏,建設沈本工業帶,并在旅游資源和社會事業發展上與沈陽對接。 營口是經濟區內惟一的港口城市,重點是構建海上出口大通道,由營口港集團投資10億元建設的沈陽陸港項目,將實現營口港為經濟區服務功能的前移。 遼陽市立足于為經濟區的裝備制造業和汽車零部件產業搞好配套。到2010年,兩大配套將實現總產值125億元。 鐵嶺要以沈鐵工業走廊為切入點,建設工業集中、產業集聚、土地集約、功能完善、環境優美、生態良好的新型工業基地。 阜新將深化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試點,打造全國領先的液壓產業基地等一批新的產業支柱,同時作好沈陽經濟區的能源后方和生態屏障。
城市連接帶將崛起一批“新城市(鎮)”
今后,在遼寧省的版圖上將會增加33個“新城市(鎮)”的名稱,如沈撫新城、蒲河新城、沈彰新城、凡河新城、永安新城、胡臺新城、細河新城等等。屆時,農民變市民,居民無市界,社會保障壁壘有望悄然打開。 據了解,按照規劃,沈陽經濟區8城市的城際連接帶上規劃建設33座新城、新市鎮。其中,重要節點新城16個、連接帶新城9個、新市鎮8個,規劃建設范圍共涉及鄉鎮114個。力爭經過3至5年的努力,構建人口規模10萬人以上的新城、5萬人以上的新市鎮框架,初步做到農民向新城、新市鎮集中,工業向園區集中,以新體制、新方式推進沈陽經濟區新城、新市鎮建設實現突破。新城、新市鎮的建設還將和產業集群建設相結合,大力發展具有本地特色的新型產業集群。 “如果說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城際鐵路、城際公交是串起沈陽經濟區八城市的紐帶,那么這33座新城、新市鎮和將在其中建設的產業集群就是一個個‘焊點’,將把各個城市牢牢地‘焊’在一起。”沈陽經濟區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張小普說。 據沈陽市政府辦公廳區域經濟處處長田愛祥介紹,早在《沈陽經濟區城際連接帶新城新市鎮規劃范圍》發布前,沈陽區域內所規劃的13座新城和4個新市鎮就已初具雛形,一些“新城市”的產業基礎已經初見規模,而目前急需做的是對原有的規劃進行重新的定位,使理念從產業建設上升至城市建設的高度。 “這些新城和新市鎮中的每一個,都將有一張特色產業王牌,如蒲河新城的主打是特色農產品和光電產業,而航空新城的主打則是航空產業,鐵西產業新城主打裝備業。”田愛祥告訴記者,根據各新城已經制定的規劃,蒲河新城的人口規模最大,將達到百萬人。 遼寧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廳長助理王成鑫說,在新城、新市鎮里的居民,即便戶口不同市,也可以享受到同樣的社會福利待遇,這時,戶口的界限自然打開了。 遼寧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相關負責人則表示,建設新城、新市鎮是要有序推進教育、衛生、文化事業的一體化發展。今后,“新城市”居民將不再擔心居住地、戶籍等不同,而被一些學校、醫院拒之門外。 遼寧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馮貴盛表示,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的核心在“配套”上,將統籌城鄉、工業、居住、商業、公共服務設施和道路交通以及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一體化新型城市群。此舉可以帶動遼寧乃至東北地區加快體制機制創新,為國內其他地區改革提供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