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華社記者 裴鑫 攝 |
 |
新華社/路透 |
在世博會150多年的歷史上,從電話到蒸汽機,從電影到彩色膠卷,從電視機到機器人……幾乎每一個深刻改變人類生活的科技發明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跡,為歷屆世博會奏出最濃墨重彩的樂章。在上海世博會上,眾多體現節能環保理念的新技術給人們帶來無限驚喜,讓人們對未來的低碳生活充滿憧憬。
為城市生活貼上低碳標簽
在世博園區里參觀,低碳體驗無處不在,你可以乘坐清潔能源車輛,這讓園區實現公共交通零排放;通訊可以使用4G技術;車輛要想順利進入世博園區,不用紙質證件,只要車輛和司機都配備了RFID標簽的電子證件,無需停車,信息就可以被RFID天線讀取識別。 如果你進入德國館參觀,就會看到身著時尚靚麗的橘紅色制服的工作人員,他們身上的這套制服不光樣式獨特美觀、耐熱耐洗,還與環保理念緊密相連——工作制服選用了一種耐穿的特種滌綸纖維,這種生態循環纖維可以循環回收,重新作為紡織纖維來使用,而不像其他纖維那樣回收后只能充當廉價的填充物。 展館工作人員夏天要穿的白色T恤衫也符合可持續性的要求。在使用上,這種T恤衫與通常的棉質衣物沒有什么差別,不同的是,它在使用之后可以降解。“這種T恤衫一旦接觸到相應的細菌環境,便會被完全地分解掉。就連衣物染料和紐扣也不會在降解過程中產生環境隱患。”設計負責人鮑姆女士介紹,世博之后,這些T恤衫將被填埋在德國館的地下,為世博園的樹木提供養料,而這些樹木將把世博園區變為上海首個“綠肺”。 步行在世博園區,你會看到很多輛白色與海寶藍色相間的別致電動四輪車穿梭來往,承擔著世博園區的交通運輸任務。大規模使用電動車輛,讓上海世博會實現了車輛尾氣“零排放”。 為世博園區提供電動車的贊助商新日電動車副總經理胡剛在接受《經濟參考報》專訪時,為記者算了一筆賬:電動車(電動自行車)每行駛100公里,耗電量大約只有15度,假如按每度電0.7元粗略估算,百公里耗電成本約為10元左右,僅約相當于燃油汽車油耗成本的1/5。從能源消耗上來看,1輛摩托車1年的能源消耗量是1輛電動車的6.4倍,而微型汽車更是達到了12.8倍。從廢氣排放上來看,1輛摩托車1年燃燒汽油總廢氣排放量是1輛電動車所耗標準煤(發電)而排放廢氣總量的5.8倍,而微型汽車更是達到了11.6倍。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而科技讓世博更精彩。上海世博會,為我們打開一扇節能的窗,把一個又一個驚喜帶給我們,讓我們看到,未來的生活,將無處不貼有低碳節能的標簽,也讓我們對未來更加憧憬。
建筑物上的“綠色發電機”
建筑物的門窗、外墻和屋頂成為無污染的“發電機”……,這種當初只能在科幻小說中想象的故事,如今已在上海世博園中真正實現了。 常年致力于光電領域研究的褚君浩教授說,光伏建筑一體化技術的使用,將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一大特色。光伏建筑一體化建筑是光伏應用形式中最接近人類生活的一種,其效果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人們對光伏產品的印象。所謂“綠電”,就是一個無碳、無污染的產生電的過程。 為了闡釋“科技世博”和“生態世博”的內涵,上海世博會園區大規模應用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總裝機容量達到4.7兆瓦。其中,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技術的成功應用,使得中國館和主題館成為世博園區中的兩座“綠色電站”,這是目前國內乃至亞洲最大的光伏建筑一體化并網發電系統,向世界展示了我國先進的太陽能應用技術和未來的生態建筑理念。 中國館和主題館中共安裝各類光伏組件17866塊(包括異型組件3728塊),總安裝面積達28800平方米。其中,中國館采取了利用68米平臺和60米觀景平臺鋪設單晶太陽能組件的方案,總裝機容量302千瓦。60米觀景平臺四周采用了特制的透光型“雙玻組件”太陽能電池板,用這種“雙玻組件”建成的玻璃幕墻,既有傳統幕墻的功能,又能夠將陽光轉換成清潔電力,還不會影響中國館制高點的開闊視野。 而主題館作為亞洲最大的單體光伏建筑,則在屋面鋪設了面積約26000平方米的多晶太陽能組件,面積巨大的太陽能電池板讓主題館的裝機容量達到了2825千瓦。同時,專門設計的大菱形圖案相間隔的鋪設方法保證了屋面的美觀,極大跨度卻無一根柱子的宏偉格局不能不令人驚嘆。 世博園區中國館和主題館太陽能光伏建筑一體化工程,總投資約1.8億元人民幣,總裝機容量達3127千瓦。投入使用后,兩座“綠色電站”年均發電量約284萬度,相當于上海近3000戶居民一年的用電總量,每年可以節約標準煤約1000噸,還可年均減排二氧化碳約2500噸,相當于250輛奧迪汽車行駛300公里排出的二氧化碳。此外,還可以減排二氧化硫84噸、氮氧化物42噸、煙塵760噸。 褚君浩說,世博會上展示光伏建筑一體化,也是建筑理念和人們的生活理念的一次革命。光伏材料和建筑材料的結合,會使人們逐漸具有未來城市建設的生態建筑理念。未來生活中,光伏建筑一體化技術會不斷成熟,制造成本將逐漸降低,在智能電網的調控下,人們自家光伏建筑生產的“剩電”可以上網出售,那就真正實現了電力資源的“按需分配,供需平衡”。也許未來的城市能夠實現住宅高密度與舒適生活的完美結合。
世博場館的節能故事
在世博園區內,場館建筑使用的節能環保技術可謂五花八門。一些場館利用最傳統的建筑方式,在材質和空間利用上做文章,還有的運用最新的材料學技術、環境控制技術讓建筑自身可以呼吸。 “新加坡館所要傳達的信息之一就是城市與自然的平衡。因此,整個建筑的整體設計都是圍繞節能環保來進行的。”新加坡旅游局2010年世界博覽會署署長梁詩琪在接受《經濟參考報》專訪時說。 梁詩琪介紹說,新加坡展館采用了自然通風和隔離吸熱等設計來降低展館整體能耗。正因為如此,展館并不依靠耗能巨大的空調系統,而是通過展館設計來營造一個舒適的環境。因此,僅在一些非常有限的空間,例如主展廳和附屬空間采用空調系統,其他空間都不會有空調。即使這些安裝空調的有限空間,由于它們包裹于展館鋁板外墻內部,并不被陽光直射,所以空調的冷卻負荷也并不大。 新加坡館的主要材料都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僅有一樓的柱子以混凝土為材料。另外,在幕墻的設計上,鋁板的長度可達6米,以減少加工切割浪費材料。 注重景觀綠化和水景,營造人與自然的和諧環境。新加坡館頂層特別設計了“空中花園”,這里將種植豐富多樣的特色熱帶植物,這個花園將有效降低熱能,尤其促進連接頂層和二層的緩坡的空氣流通。此外,新加坡館底層特設冷水池,從而有效輸出這里的熱空氣。而新加坡館外的音樂廣場,也將在炎熱的夏天為人們帶來陣陣涼爽。 印度館也是完全環境友好型的無污染場館,印度館擁有的迄今世界上最大的竹制穹頂上方是小型風力發電裝置和太陽能電池板,為整個場館提供綠色清潔能源。穹頂上部會覆蓋綠色植物,灌溉用水是經過循環處理的,還有雨水收集系統,也可以用來澆灌植物。 名為“創意之館”的英國館,外部由大量向各個方向伸展的觸須組成。每根觸須頂端都有一個細小的彩色光源,這些光源可被組合成多種圖案、顏色和信息。所有的觸須都在風中輕微搖動,形成展館表面變幻的光澤和色彩,看上去就像一個會發光的盒子。整個館的建筑材料都是可循環利用的,整個建筑的碳排放量將為零。 西班牙館由8500平方米的展館由萬千柳條“編織”而成,俯瞰時就像一個形狀獨特的籃子。所有建筑材料以環保材料為主,有弧度的鋼梁相交形成像籃子一樣的結構,外墻覆蓋著柳條,這樣的設計方便日后拆卸,也可以讓自然光隨意透過鋼管和柳條射進室內,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景色。展館內部主要使用竹子和半透明紙作為材料,頂部使用太陽能,從而達到節能效果。 善于創新的日本人在世博會場館設計上也動了很多腦筋。整個場館從外觀到內部,嘗試使用了大量最新的高科技技術,美觀、智能、環保。場館外觀呈紫色,形似蠶繭,被人稱做“紫蠶島”。這是一幢“會呼吸”的展館,展館外部由可發電的超輕型薄膜包圍,內部則將使用循環式呼吸孔道等最新技術,透光性高的雙層外膜配以內部的太陽能電池,實現了高效導光與發電,使太陽能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屋頂都是用紙張做成,在世博會結束后,所有的屋頂將拆下來,運回日本用來印制中小學課本。 瑞士展館外部的幕帷主要由大豆纖維制成,既能發電,又能天然降解,頂樓種滿綠草和蒲公英,觀眾乘纜車登頂,可近距離地聞到蒲公英的香味。 上海市常務副市長楊雄說,本屆世博會場館種類多,有國家館、聯合館、企業館和首創的最佳城市實踐區等,也是場館數量最多的一次,目前有2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展,多數場館都在使用最新生態節能技術。
譚晶:環保從一場演唱會做起
總政歌舞團的歌唱演員譚晶是《經濟參考報·世博特刊》的“世博畫相”中唯一的女性,作為世博會志愿者形象大使和志愿者代表,她連在世博園內剛剛開的一場演唱會,都在盡力節電、節能、環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