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段決定價格”的樓市規則在北京被顛覆。據媒體報道,近期,北京首次出現遠郊區新房價格超過城區次新房的現象。 據北京中原三級市場研究部統計,3月底開盤的項目中,處于北京東郊的通州區部分商品房單價已經接近3萬元。而東三環、南二環等內城區不少二手房單價徘徊在兩萬元,遠遠比不上郊區新盤價格。房價倒掛問題引起了網友的熱烈討論。
“北京通州的目標是趕超上海浦東”
2010年初春通州新城規劃的出臺,帶來了通州區房價的飆漲。有開發商公開表示,通州未來的目標是趕超上海浦東,“這不是沒有可能的事情,只是時間問題”。每平方米2萬元左右的新盤定價,也意味著,通州區的房價在10年間飆升了近10倍。 郊區、城區房價倒掛原因何在?據媒體報道,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投資與市場研究室主任曹建海認為,城郊區房價倒掛是不正常的現象。目前北京高房價是人為“制造”出來的繁榮。 曹建海指出,城區次新房由于首付比例高,貸款相對復雜,而且有不少交易要求一次性付款,難獲投機者的青睞。而在目前較寬松的信貸政策下,有大量新房入市的郊區,自然吸引投機者蜂擁而至。 諸多現象可資佐證:目前有大量房地產商和炒房者到中小城市或是農村,用未在城市買過商品房的人的名義購房;同時,目前90%以上的購房人提供的收入證明可能存在水分;由于很多購房合同面簽改為代簽,相當多銀行在放貸前甚至沒有見過購房人。 中國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近期發布的報告顯示,今年一季度,北京有購房需求的居民中,投資性購房居民占比達到了23.1%,創近兩年以來的新高。作為最基本的民生產品,房地產已成為地方政府、開發商和公眾最重要的投資工具,“全民炒房”之勢業已顯露。
“不合理按揭制度使然”
博友“童大煥”認為,房價倒掛最有力的解釋只有一個:就是不合理的商品房按揭制度逼得大量購房者不得不購買開發商的新盤,從而導致郊區新盤的價格與城區新盤價格出現嚴重倒掛。 以北京CBD核心地帶附近的西大望路一帶為例,這一帶的次新房價格一般在26000元/平方米左右單價,但銀行按揭時最高只能評估到20000元/平方米;而新房價格則不低于35000元/平方米。以購買100平方米住宅為例,次新房評估價的80%貸款,則最高只能貸到2萬元/平方米×100平方米×80%=160萬元,則購買100平方米單價26000元的次新房需要100萬元以上“首付”;而購買35000元/平方米的新房則無需另行評估,只需按開發商的開價,付3.5萬×100平方米×20%=70萬元首付。 70萬元首付對于許多購房者來說,仍然是不可承受之重,因此他們再一次把目光轉向了郊區。100平方米、28000元單價的郊區新房,購房者的現金支出只需首付款56萬元。 此外,由于稅費制度收緊,購買次新房的營業稅、中介費等,需要比購買新房平均多出5個左右百分點,每200萬元的住房,又要多出近10萬元現金。進一步導致購買次新房的現金要求比購買新房高得多。
“城里沒有地可炒了,那么炒郊區吧”
新浪網友“祝捷”說,稀缺性是公眾一致公認的高房價主因,那么倒掛是否說明城區的地不如通州這樣的郊區的地稀缺呢?城里的地越來越少是不爭的事實。之所以爆炒通州答案正是通州還不稀缺,有供應所以才要聯手炒高。 土地財政下只有賣地地方政府才有收入,土地財政是高房價第一推手。同樣只有賣地,開發商才有面粉去做膨化面包。于是城里面沒有什么地可炒的了,那么炒郊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