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開發的10年中,西北地區對產業結構不斷進行調整,以求擺脫單一困局。但是記者近期深入陜、甘、寧、青、新五省(區)采訪了解到,由于經濟發展嚴重依賴資源,西北地區的結構調整依然圍繞資源型產業而進行,結果是資源性產業越做越大,結構畸形并未改變。
無法擺脫對資源的依賴
在眾多的生產要素中,西北地區的優勢是資源。圍繞資源的開發利用,西北五省(區)逐步形成了重化工占主導地位的產業結構。蘭州大學經濟學院院長高新才說,由于重工業過重,輕工業太輕,這些地區經濟的抗干擾能力較差,影響了進一步發展。記者了解到,利用西部大開發的契機,西北五省(區)都在致力于產業結構的調整。但是這種調整主要是通過以先進技術提升傳統產業,經濟發展仍然沒有擺脫對資源的過分依賴。 與1999年相比,2008年甘肅第二產業的比重提高了1個百分點,而在二產中重化工占了70%。陜西省的結構調整同甘肅如出一轍。資源優勢產業在西北五省(區)經濟總量中所占的比重仍然難以撼動。
仍然需要立足資源謀發展
記者了解到,在西部大開發第二個十年規劃中,西北五省(區)仍然把主要的發展方向定位在資源性產業上。 寧夏發改委西部開發辦公室主任蔡曉雋說,寧夏將全面建設寧東能源化工基地。首先是煤,煤田已經被國家規劃為13個億噸級煤炭基地之一;電已經作為西電東送的電源點之一,還有煤化工。寧東能源基地建設如果實現目標,寧夏財政收入可增加180億元,能解決80萬人就業,資源優勢就轉化為經濟優勢。
產業升級應嵌入全球價值鏈
一些學者認為,既然西北地區資源型產業格局難以改變,要解決西北資源型產業的發展和升級問題,不應該僅僅局限于國內,應將其發展置于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根據資源型產業的自身優勢,嵌入全球價值鏈之中,爭取取得優勢地位,促進產業升級。 蘭州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張弓和滕堂偉說,西方跨國公司憑借對核心技術的把握,牢牢地占據著全球價值鏈高附加值的價值環節,我國西部資源型產業要挖掘內生生長因素,應積極應對全球產業變化,嵌入全球價值鏈的某個或某幾個價值環節,創造、保持和捕捉價值。 張弓和滕堂偉認為,嵌入全球價值鏈,龍頭企業應點狀嵌入。由于資源型產業大多依賴少數大型企業,這些企業在國內都有一定的影響力,無論在技術還是資金上都有優勢,可以率先嵌入全球價值鏈尋求升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