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10-02-01 作者:記者 王曉明/長春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一些農民說,上面的政策是好的,但到了下面就走樣。吉林省榆樹市弓棚鎮種糧大戶張海清說:“國家的政策是真好,但下面一執行就走樣,去年國家托市收購玉米,國標二等玉米每公斤1.5元,可實際到糧庫根本賣不上這個價,很多時候都在水分上做手腳。”他認為,國家給了農民好政策,不能出了政策就拉倒,在具體執行中應加強監管力度,讓惠農政策能真正惠及農民。” 在松花江鎮上一個小賣店里,幾個農民正在閑話家常,農民張守玉說,他家里一公頃多地,今年也就打了6500公斤左右,比去年減產一大半;另一個農民李忠強說,他家的情況也差不多,1.5公頃地的玉米,今年才打了不到1萬公斤……由于遭受了嚴重旱災,2009年吉林省糧食產量有明顯下降,總產在275億公斤左右,主產縣很多農戶都遭受不同程度損失。地處吉林省中部地區的德惠市是全國知名的產糧大縣,全縣336.9萬畝農田有240萬畝受旱,占農田總面積的75%左右,其中絕收面積就達到了10萬畝,預計糧食減產要達到三成左右。 說起當前的困難,農民普遍表示,目前最擔心的就是節后的糧價。他們說,產量肯定是不行了,如果價格再上不去,今年的收入就會出問題,還不上種地的借款,明年購買種子、化肥的錢都沒有。《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中發現,當前農民對糧價的期望值普遍較高,希望能通過較高的價格彌補減產帶來的損失。張守玉說,現在都說市場經濟,市面上東西少了價格肯定就能高,估計挺到后期能賣到每公斤2元錢;小賣店老板李懷志說,春節后糧價肯定要漲,關鍵很多人等不到那個時候,很多人種地就是一年倒一年,賺點吃喝,家里沒什么積蓄,年關到的時候想不賣糧都不行。 在磐石市取柴河鎮新勝村,村民王輝回憶說,去年因為著急種地用錢,2萬多公斤水稻的價格每公斤還不到1.5元,承包土地、種子化肥等農資、雇傭勞動力各項費用加起來,剩不下什么錢,但不賣根本沒有別的辦法。他說:“而且今年賣糧還不知道什么形勢,去年雖然國家給了好政策,但賣糧過程中不僅要排大隊,還要給好處費才能評上好等級,大伙搶著賣糧,國儲庫門前大隊排出去有幾公里遠。”據他介紹,去年他們村普遍都往國儲庫送,有的排隊排了幾天幾夜,最后還沒賣上好價錢。 在德惠市松花江鎮的小賣店里,張守玉等幾個農民表示,他們擔心的另一個問題就是種子、化肥等生產資料價格。“自從國家開始給農民補貼以來,種子、化肥價格年年都漲,種地的成本越來越高,國家給的那點錢實際上都不夠填這個窟窿。”他說:“生產資料這個東西,種地必須得用,如果來年價格繼續這么漲下去,恐怕大伙種地連賬都算不過來,也就沒了活路了。” 四平市農委副主任周一平說,去年,以化肥為代表的生產資料價格漲幅很大,化肥平均漲幅在40%-50%之間,個別品種達到80%。以四平市用得最多的復混肥為例,前年平均1800-2000元/噸,去年已經漲到2000-2800元,漲幅高達50%。尿素的漲幅也在20%以上。 對于今后的期盼,吉林省榆樹、德惠、公主嶺等一些產糧大縣糧農表示,首先還是希望國家出臺更高的托市價格,最大限度減少農民因干旱減產造成的損失。吉林省農發行辦公室主任史德順說,去年吉林玉米大豐收,創歷史最高紀錄,國家出臺了每公斤1.5元(國標二等)的保護價初期,玉米收購并未出現量增價漲的情況,市場價格反而不同程度下降,農民售糧價格也都在政策性價格之下,政策“托”市場“壓”農民,糧食并沒有賣上好價錢。《經濟參考報》記者去年在一些玉米加工企業采訪時發現,當時由于氣溫偏高,濕玉米不便儲存,養殖業遭遇寒冬飼料需求不旺,加上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影響,玉米市場整體需求不旺,市場上呈現出糧多但收購群體少的局面,不少企業紛紛下調玉米收購價。 分析去年玉米價格“托”不起來的原因,史德順說,從供給看,季節性供給壓力較大,農民銷售心理存在差異,部分農民“賣跌不賣漲”,玉米上市量增加;從需求看,國內飼料需求不旺,企業采購原料態度謹慎,尤其對于玉米,在季節性上市旺季、價格可能繼續下探的情況下,大多隨用隨購,批量采購現象很少,進而打壓價格走低。一些專家認為,盡管目前的臨儲價格已經高于去年,但由于執行了不同的評價標準,而且經歷旱災糧食品質有所下降,對于農民來講,實際的臨儲價格并沒有強過去年;價格方面,建議有關部門在通過綜合調查,在“保底價”基礎上略微上調,既要盡量彌補糧農因干旱減產造成的損失,同時也要考慮到城市低收入群體的承受能力,謹防“糧價帶百價”現象。 生產資料價格方面,一些農民認為,國家要保護農民利益,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就不能任由生產資料價格無限制瘋漲下去,必須給農民一個合理的利潤空間維持生計,否則這邊國家補,那邊市場套,里外里農民還是得不著實惠,建議有關部門對農用生產資料生產廠家進行嚴格的資質審查和價格控制,保護農民利益。 采訪中,不少農民還表示,在今年糧食減產的情況下,很多農戶損失慘重,僅僅依靠糧價拉動恐怕難以彌補巨大損失,企盼國家明年在各項補貼方面能夠繼續加大力度,讓中央的陽光雨露能夠更多、更直接地照耀在農民身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