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低碳經濟的研究和討論大都集中在工業包括能源領域,而最有潛力的林業(增匯減排)卻被忽略了。
■發展中國家通過實施CDM機制開展造林、再造林項目,既可以使發達國家完成承諾的溫室氣體減排,也有助于貧困地區的人口獲取造林的碳收益,減少貧困,增加就業。
■林業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中國在給予碳匯林業足夠重視的同時,還需要規范管理碳匯林業。
中國目前是溫室氣體排放大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約占世界碳排放總量的20%。隨著《京都議定書》生效期限漸進,我國面臨的減排任務也陡然增大。第二屆中國林業學術大會近日在南寧召開,“碳匯林業”成為許多林業官員和學者們談論的議題。不少專家呼吁,應盡早發掘林業的低碳經濟潛力,探索碳匯林業的可行性運作模式,實現溫室氣體減排和放大經濟效益的雙贏局面。
減排壓力下的碳匯林業選擇
低碳經濟是低碳發展、低碳產業、低碳技術、低碳生活等一系列經濟形態的總稱,其基本特征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實質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創建清潔能源結構,被視為應對氣候變化、引領經濟未來發展方向的引擎。
“目前,低碳經濟的研究和討論大都集中在工業包括能源領域,而最有潛力的林業(增匯減排)卻被忽略了。”國家林業局造林司副司長李怒云說,“林業部門要繼續推進植樹造林,積極發展碳匯林業,開展林業促進低碳經濟的試點和研究。”
森林是利用太陽能的最大載體,它能夠大量吸收二氧化碳,是安全的、實實在在的減排,而且森林吸收二氧化碳投入少、成本低、簡單易行,森林碳匯功能日益受到重視。專家研究表明,森林每生長出1立方米的蓄積量,要平均吸收1.83噸二氧化碳,釋放出1.62噸的氧氣。
北京大學針對森林碳匯的一項研究表明:中國單位面積森林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已由20世紀80年代初的每公頃吸收固定136.42噸增加到21世紀初的每公頃150.47噸;同期以森林為主體的中國陸地植被碳匯大約抵消了工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4.6%-16.1%。
2009年6月中央林業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在應對氣候變化中要賦予林業以“特殊地位”。同年9月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中國承諾將大力增加森林碳匯,爭取到2020年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13億立方米。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2009年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中提出,“要建設現代林業,發展山區林特產品、生態旅游業和碳匯林業”,
“通俗的說,碳匯林業就是指以吸收固定二氧化碳,充分發揮森林的碳匯功能,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減緩氣候變化的為主要目的的林業活動。” 李怒云說。
林業“碳貿易”路徑初見端倪
1997年達成的《京都議定書》規定,工業國家在2008年-2012年的承諾期內,其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排放水平上總體減排至少5%。在其合作框架內,《京都議定書》又設定了CDM項目,即一些工業國家為了完成規定的減排任務,可以通過提供技術和資金等方式,與發展中國家開展項目合作,以減少本國溫室氣體的排放。
2006年11月,“中國廣西珠江流域再造林項目”獲批實施,這是全球第一個根據《京都議定書》規則的造林再造林碳匯CDM項目,開創了廣西林業加入國際“碳匯交易”,增加林業投資渠道的先河。該項目通過以混交方式栽植的馬尾松、楓香等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由世界銀行生物碳基金按照4.35美元/噸的價格購買,預計15年內購買48萬噸二氧化碳。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劉世榮認為,發展中國家通過實施CDM機制開展造林、再造林項目,既可以使發達國家完成承諾的溫室氣體減排,也有助于貧困地區的人口獲取造林的碳收益,減少貧困,增加就業。這一結果無疑是雙贏的。
面對溫室氣體減排帶來的壓力,中國也在積極探索林業“碳貿易”方式。2007年7月,國家林業局等單位共同發起建立了中國綠色碳基金,目前該基金收到捐款近3億元人民幣,已先后在全國十多個省(區)實施碳匯造林100多萬畝,預計今后10年可固定二氧化碳500-1000萬噸。農戶通過造林獲得了就業機會和收入,而捐資企業則獲得通過規范計量的碳匯(信用指標),記入企業的社會責任帳戶。一些個人也積極參與造林增匯減緩氣候變化的行動,捐資到中國綠色碳基金“購買碳匯”。
碳匯林業管理需規范化
一些專家表示,林業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中國在給予碳匯林業足夠重視的同時,還需要規范管理碳匯林業。
李怒云認為,碳匯林業具有較強的技術性與專業性,因此有必要建立全國統一的森林碳匯計量檢測體系。李怒云透露,目前經財政部立項的“中國森林碳匯計量監測體系”正在由國家林業局規劃院負責制定;同時,項目級的《中國綠色碳基金碳匯造林監測指南》已編制完成,并于2008年底開始試行。
中國林學會理事長江澤慧認為,今后在林業碳匯技術研究方面,中國還需要繼續開展林業促進低碳經濟的試點和研究,重點研究林業碳匯的增匯、適應機制等關鍵技術,為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和低碳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目前,國家林業局已組建了有8所高等院校、3個規劃院和設計院、4所林科院參加的全國林業碳匯項目計量團隊,現已經完成了100多萬畝碳匯造林的初步計量。
“發展碳匯林業,需要深入加強森林碳管理的相關研究,開展不同地區、不同類型森林以及森林產品相關的碳儲量及其動態變化的研究,提高我們對森林對區域溫室氣體平衡作用的認識。”劉世榮建議,需要編制國家森林碳和溫室氣體排放清單,同時定量評估木質產品和生物能源在溫室氣體排放中的作用,為有效管理森林中碳和溫室氣體變化提供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