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的發達板塊是“水桶的長板”,而“水桶的短板”才是決定性的。欠發達地區的發展水平,往往決定著區域經濟的整體水平。可以說,沒有欠發達地區的小康,就沒有浙江省的全面小康。 旨在協調區域發展,促進全省資源要素合作、產業升級的“山海協作工程”自2002年4月,尤其是2008年新一輪“山海協作工程”實施以來,對“山”的助推增長成效明顯。浙江省協作辦介紹,衢州、舟山、麗水三個實施山海協作工程的重點地區2009年生產總值增幅在10%以上,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并名列前茅,已成為全省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據測算,山海協作項目創造的經濟增加值約占衢州市生產總值增量的40%;麗水市對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長貢獻率超過40%,拉動增長超過20個百分點。 與浙江省類似,其他一些省市前些年也搞過一些諸如對口支援、結對幫扶等,為什么效果沒有浙江這么理想,關鍵就在于“拉郎配”,沒有形成以企業為主導,讓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局面。浙江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徐劍鋒認為,浙江成功之處在于巧妙避免“拉郎配”,變“輸血”為“造血”,允許“山”“海”之間“自主擇偶”,實現存量調整、增量優化的雙贏。 山海協作工程為欠發達地區剩余勞動力就業提供了廣闊舞臺。近年來,欠發達地區引進的一大批山海協作企業吸納了大量剩余勞動力。比如麗水通過與寧波、嘉興合作共建勞務實訓基地,每年組織培訓向發達地區輸出勞動力1萬人。 山海協作工程加快新農村建設、促進低收入群眾增收。麗水已與寧波、湖州、嘉興等地利用山海協作參與新農村建設機制,建立了茶葉、種豬、水果、食用菌等種子種苗基地,做到了既保護了生態,又促進了農民增收。 山海協作工程對企業更是重要機遇,該工程不僅滿足了沿海發達地區工業化進程加快后對短缺資源的需求,也增加了發達地區的貿易機會,有利于企業充分利用欠發達地區的區位、科技、信息、市場、土地等資源,加快企業成長。 北京大學校長助理、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劉偉教授在談及山海協作時認為,在現實條件下,以政府主導模式來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是最直接、最有效率的途徑。但最終目的還是要“雙管齊下”,通過加大“輸血”的力度,增強欠發達地區的“造血”功能。 區域經濟研究專家、浙江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史晉川教授表示,浙江“海”與“山”之間的經濟發展反差很大,“資金在省內流動,可以更好地平衡本省區域經濟,帶動欠發達地區經濟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