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卓是本溪天信房地產開發建設有限公司(下稱天信公司)的總經理。在2008年4月1日她所開發的天信花園部分單元被烏蘭浩特市政府有關部門強拆之后,她選擇訴諸法律,進行了長達一年的行政訴訟。近日,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中級人民法院(下稱赤峰中院)一審作出判決,烏蘭浩特市城鄉規劃局于2008年3月24日作出的烏規劃[2008]5號《限期拆除決定書》無效;烏蘭浩特市人民政府于2008年4月1日組織實施的對天信花園小區7號、8號樓強制拆除行為違法;烏蘭浩特市人民政府賠償原告損失2031.30萬元;駁回原告的其他訴訟請求。 根據赤峰中院的行政判決書顯示的原告方陳述,2008年3月24日,烏蘭浩特市規劃和市容監察局以天信花園小區7、8號樓屬于違法建筑為由,向天信公司送達了《限期拆除決定書》,限令天信公司在2008年4月1日上午8時30分,自行拆除7、8號樓,并清理現場。在天信公司未按《限期拆除決定書》執行拆除后,烏蘭浩特市政府將7、8號樓臨街部分樓房拆毀。 據張卓介紹,被拆除樓棟所在的天信花園小區,其相當比例的房源被用于安置烏蘭浩特市危改拆遷戶的住房安置。根據行政判決書中關于原告的訴訟陳述,2005年9月1日,烏蘭浩特市規劃和市容監察局核發了《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并于次年5月24日核發了《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而在2005年9月1日,烏蘭浩特市國土資源局亦核發了《建設用地批準書》。 按照現行城市建設與房地產開發的相關法律法規,具備上述相關“行政獲準”,房地產開發即可在合法的環境下進行,然而,張卓和她的天信公司,最終卻遇到了“政府強拆”帶來的一系列尷尬與損失。 對于最終導致天信花園被強拆的《限期拆除決定書》,以及烏蘭浩特市政府一直堅稱的天信花園違規建設,一審法院認為,原告經烏蘭浩特市國土資源局及第三人許可,持《建設用地批準書》、《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開發建設天信花園小區7號、8號樓,且已取得烏蘭浩特市房產管理局為其核發的(烏)房預售證第21號《商品房銷售許可證》,其所建樓房符合法律規定,不屬于違章建筑。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第八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法取得的行政許可受法律保護,行政機關不得擅自改變已經生效的行政許可。行政許可所依據的法律、法規、規章修改或者廢止,或者準予行政許可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的,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機關可以依法變更或者撤回已經生效的行政許可。由此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造成財產損失的,行政機關應當依法給予補償。” 赤峰中院的行政判決書中稱,本案第三人規劃局在沒有撤回已經生效的行政許可的情況下,要求原告退愛國路紅線15米進行建設,顯然依據不足,有違行政許可之信賴保護原則。且愛國路兩側已建工程,均退紅線10米左右,而單獨要求原告的樓房退15米,亦不符合公平原則。第三人規劃局要求原告退愛國路紅線15米進行建設,而原告退愛國路紅線10米進行建設,規劃局即責令原告拆除整個7號、8號樓,有違行政處罰之比例原則。 據此,赤峰中院裁定烏蘭浩特市政府的強拆行為“違法”。 與此同時,烏蘭浩特市中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三十一條、第三十二條、第四十一條規定認為,本案中,第三人規劃局在作出行政處罰決定前,未告之原告有進行陳述、申辯和要求聽證的權利,故其作出的限期拆除決定書無效。被告市政府依無效之處罰決定組織有關部門對原告建設的樓房進行強制拆除違法。因此給原告造成的損失,應予賠償。經一審法院委托赤峰信聯資產評估有限公司對被拆毀樓房的市場價值進行鑒定,最終結論為市值2031.30萬元。 記者了解到,對于這一判決結果,作為原告的張卓感到欣慰,但對于2031.30萬元的賠償金額,并不滿意,已決定上訴。而作為在一審中敗訴的烏蘭浩特市市政府,同樣對赤峰中院的一審判決不服,亦決定上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