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幅構思精巧的十字繡,一排排整齊的報刊書籍,一臺臺靜待光顧的電腦……一般人很難想像,這是在監獄里能看到的景象。 近一年來,圍繞降低刑釋人員重新犯罪率的“首要標準”和確保監獄安全穩定的“首要任務”,江蘇省司法廳副廳長、省監獄管理局局長于愛榮帶領全省監獄系統,積極創新教育改造方法,堅持以文化人,構建了一套以先進的行刑理念為指導,以科學的矯正技術為依托,以現代的科技手段為支撐的教育改造罪犯模式。截至目前,全省罪犯改好率達95%以上,刑釋人員重新犯罪率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受到了廣泛關注。
以文化人重塑自我:心靈深處的救贖與凈化
“這些十字繡,都是女犯們繡的。刺繡的過程能讓她們的內心趨于平靜,還能增加她們的成就感,找到重塑自我的信心。”南京監獄工作人員指著走廊墻上一幅幅飾品向記者介紹。 要降低刑釋人員再犯罪率,很重要的環節就是解決罪犯思想根源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江蘇省監獄系統堅持“以文化人”的理念,將自然環境建設與人文環境建設相結合,根據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和地域文化,營造獨具特色的文化環境。 目前,江蘇全省有18個監獄新建了教學樓,所有監獄均建有標準教室,總建筑面積24400余平方米。建立中心圖書室28個,監區、分監區圖書閱覽室350個,圖書總冊數達89萬余冊。全省各監所共計投入1000余萬元,用于加強監獄報紙、廣播電視、宣傳櫥窗等文化媒體的建設,打造了立體化、多角度的監區文化媒體網絡。 在加強省監獄管理局希望藝術一團建設的基礎上,又成立了二團,定期開展巡回演出。每兩年舉辦一次全省監獄罪犯書畫創作比賽,每三年舉辦一次全省監獄系統大型文體活動。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音樂、舞蹈、繪畫、書法、工藝、文學、體育等文化藝術活動,在潛移默化中達到教育改造的目的。
技能培訓授人以漁:提高回歸社會謀生能力
刑釋人員難就業,與刑釋后再犯罪呈高度相關性。近年來,江蘇監獄系統充分利用地方司法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就業指導中心及職業技能培訓機構等,以及與全社會的教育培訓資源,在全省服刑人員中大力開展各類職業技能培訓,包括服裝制作、鉗工、車工、園藝等,使罪犯在刑滿釋放時能夠獲得勞動部門認可的職業技術等級證書,增加就業機會。同時,江蘇監獄系統積極利用全社會資源,開展罪犯刑釋前就業推介,努力與地方刑釋安置幫教部門進行無縫對接,幫助罪犯回歸社會后再就業。 2008年以來,全省有10000余名罪犯獲得五級職業技能證書,1500余名罪犯獲得四級職業技能證書,3000余名罪犯獲得專項能力考核證書,1000余名罪犯獲得SIY
B創業培訓證書,全省監獄服刑人員各類培訓證書持證率達到40%以上。
心理咨詢+個別化矯正:建立改造質量評估體系
干凈的藍格桌布,欣欣向榮的綠色植被,整齊的黃色小竹椅。這個溫馨小屋,是南京監獄的一間心理咨詢室。監獄管理人員介紹說“在這樣的環境下,罪犯會感到比較放松,在聊天時容易敞開心扉。” 干警與罪犯“聊天”,其實是江蘇監獄系統針對罪犯的心理咨詢。目前,江蘇省監獄系統擁有三級以上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的干警1798人,占全國監獄系統獲得國家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干警的1/5。先后對205700余人次進行了心理測試與評估,對42200余名罪犯進行了咨詢和治療,實施危機干預11000余人次,預防和制止罪犯企圖自殺、脫逃1000余起。 與此同時,江蘇監獄系統著力推進罪犯改造質量評估,率先推出罪犯個別化矯正,逐步為每名罪犯制定個別化的矯正方案,把罪犯的犯因性問題改進列為心理矯正的主要目標。 所謂罪犯改造質量評估體系,就是將數學、統計學、心理學、犯罪學等學科知識融匯于評估過程中,以信息收集、結構性面談、量表測試和診斷為依托,建構起靜態評估與動態評估相結合,以動態評估為主;定量與定性相結合,以定量為主的客觀評價罪犯個體改造效果的評估體系。并對罪犯進行重新犯罪可能預測,提出回歸保護建議,使監獄與社會有效銜接,幫助罪犯順利回歸社會。 江蘇監獄系統在2003年就開始調研這一課題,2005年成為司法部指定的試點單位,2008年在全省全面推廣“首要標準”提出之后,社會評價被引入到罪犯改造質量的評價中,構建了新的標準和尺度。截至今年10月,先后對73400余名罪犯進行了評估工作,制定個別化矯正方案51200余份。對32000余人進行了出監評估,出具罪犯回歸保護建議書23000余份,為落實刑釋人員接茬幫教提供了依據。 |